中国制造升级获外商肯定

来源:国际商报
2014-12-04 08:19:00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6年之久,但其带给世界贸易体系的结构性冲击却仍在继续。在成本上涨、外需减弱的共同挤压下,必须通过转型、创新实现增长的理念已在外贸企业中形成共识,站在“世界制造工厂”光环下的中国外贸企业认识尤其深刻。

  12月2日,在天津举办的第六届滨海新区国际贸易洽谈会上,尽管中国制造曾经靠低成本换来的优势效应正在减弱,但凭借长期加工的经验和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制造至少在现阶段还是诸多国外采购商眼中的优选。更令人兴奋的是,中国企业没有单纯满足于有单可接,而是主动提升创新,专注高质量生产,这也赢得了到场外商的更多关注。

  还是“香饽饽”

  一位来自捷克科瓦利塔贸易公司(KVALITATRADEs.r.o.)的亚洲区采购代表一头纯金色的秀发,在洽谈会的现场,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与柔美的外表不同,采访中她表现得利落且犀利。

  据她介绍,其所在的公司是家族性质的纯贸易公司,采购产品涉及的范围很广。中国是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大国,更是公司采购的主战场,为此,公司专门在北京设立了采购办事处。

  当被问及“在中国制造面临来自东南亚等国家的低价竞争背景下,是否考虑过逐渐转移采购目标地”时,她回答,中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国内各类产品产业链非常完善,她喜欢与熟悉贸易规则、产品开发成熟的供应商合作。这种“成熟”是经过多年发展得到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很难超越。

  不过,她也承认中国制造的价格正在提升,但在她看来,这并不是中国制造的“减分项”。“中国产品越来越贵,可中国产品的质量却越来越好,你难道不觉得吗?”她反问道。

  在会场上,这绝非唯一的肯定之音。德国英科耐克思(inconex)公司上海办公室的采购商马赛厄斯·韦基(MatthiasWeigl)也对中国制造赞扬有加。

  他认为,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简直是天作之合。韦基解释说,德国自身确实能够生产很多产品,但是产品完全德国制造并不现实,因此德国制造中,很多部件都来自于中国。“尽管中国成本在上升,可是与德国的人员工资水平等相比,仍具有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全球制造强国中,无论技术还是产品种类,中国是少数能与德国制造形成互补的国家。”

  韩国DIPILE的常任顾问黄锡熙(HwangSuk-Hee)则认为,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历史上看,韩中两国都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尤其是最近两国宣布完成韩中自由贸易协定实质性谈判,启动了人民币和韩元的直接交易,这给企业对华进出口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和支持。他认为,两国货币直接交易避免了此前需全部先兑换成美元的繁琐程序,缩短了交易时间,更减少了汇兑损失。

  深耕正在路上

  国外客商的肯定固然重要,但全球贸易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需要认清。

  炎观有限公司(YanguanLtdCo.)资源采购部的乔(Joe)告诉记者,炎观是一家欧洲贸易公司,公司进口的产品供应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等多个国家。众所周知,欧洲市场对进口产品要求高、标准严格,之前部分中国产品进入时常遇到一些门槛,有些产品甚至遭遇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但近几年,在与中国供应商的接触中,他发现中国出口企业越来越积极地向他们提供相关产品通过欧洲质量认证的标签或证明,主动适应并开拓市场。

  北京北斗星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场开发总监王忠杰强调,当前形势下,以“有单过活”的将就心态做外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确定主要产品,找准自身定位,提高产品质量,深耕主要市场,实现自主品牌创立,中国制造才能最终拥有绝对的市场占有率。

  也正是在这样清晰的战略下,王忠杰所在的公司牢牢锁定拉美市场,并针对当地市场光热充足、用电成本高等特定需求,专门在天津建立了研发中心,开发适应拉美市场的LED灯具和太阳能热水器等产品。“现在,我们的室内和室外用LED灯可分别质保5年和3年,并对外冠以‘MEGASTAR’的自主品牌,而这类产品的市场平均质保期则分别在3~5年和1~2年。”王忠杰说。

  事实证明,有高质量和自主品牌护航,即便产品报价略高于市场基准,也无法阻碍王忠杰所在的公司在本次洽谈会上如鱼得水的表现。“洽谈上的几个外商都对我们很热情,一位多米尼加和一位墨西哥客商已经明确表示将就产品展开进一步接洽,并将当地客户的需求提供给我们。”

  据组委会的最新消息,本届滨海新区国际贸易洽谈会意向成交额达到7000余万美元,现场成交1000余万美元。会后还将有8家外商实地验厂,不少外商还邀请供应商到酒店继续洽谈。

  本报记者刘冬平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