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银行开“猛药”助安倍挽民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11-03 07:46:00

  日本银行10月31日推出“量与质的金融宽松政策”的追加措施。具体包括:将年购入长期国债的规模从50万亿日元扩大到80万亿日元,平均期满期限延长到7~10年;将年购入上市投资信托(ETF)的规模从1万亿日元扩大到3万亿日元;将年购入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规模从300亿日元扩大到900亿日元。

  这是去年4月日银推出“异次元量化宽松政策”以来首次采取追加量化宽松措施。尽管此前日银总裁黑田东彦多次暗示随时可能采取相关动作,但上述消息还是令外界颇感意外。受此影响,当天东京证券股价搭乘着“黑田火箭”一路暴涨,一时窜升了875日元,收市终值涨了755.56日元,达到16413.76日元,创下6年来的高位纪录。而日元对美元汇率则跌到1美元兑112.25日元,对欧元汇率更跌到1欧元兑140.62日元。

  日银在决定中还提到,日本经济“基础性缓慢恢复”仍在继续,“预料未来经济增长将继续超过潜在增长率”。同时“为了实现并维持2%稳定物价上涨目标,在必要之时将延续量化宽松政策。

  与此同时,日本负责运营公共年金资产的“年金公积金管理运用独立法人”(GPIF)10月31日也宣布,将该机构保有的127万亿日元资产的国内国外上市部分占总资产比率分别从12%扩大到25%,同时大幅缩减投资于国内债券部分占总资产的比率,使其从60%下降到35%。

  据日本媒体报道,安倍内阁正在酝酿较大规模的追加财政预算方案,以与上述措施起到叠加效果。

  日本各界对安倍政权上述势大力沉的金融财政“组合拳”说法不一,正面负面评论都有。往好处想的认为,日银追加措施有决心、够给力,有望藉此冲抵4月提高消费税的负面影响,一鼓作气扫清日本经济通缩阴影。还可借助美国终止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位等机宜,顺势推动日元贬值,提升本国优势产业年度收益与出口竞争力,为日本的大财团、大企业规划好新年生产经营战略提供货币优势条件,进而激起第二波的“安倍经济学”效应。

  此外,11月北京APEC会议和布里斯班G20会议两个重大国际性会议在即,把眼下日本金融市场搞活跃,给内外以相对正面预期,既可为日本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国家撑撑场面,更可让安倍在各国领导人面前“风光”一下。

  然而,负面的评论看起来更多。比如,日银此举本身就说明去年4月的“异次元量化宽松”没能达到将物价上涨率推高到2%的基本目标,而这一结果已早早为黑田东彦的前任白方川明不幸言中。10月31日,日银甚至将下一年度这一数字的预测值从1.9%再次下调到1.7%。当天,日本总务省公布的调查结果也显示,9月人口在两人以上的日本家庭每户消费除去物价变化因素实质下降了5.6%,连续6个月下跌。这说明,市场内需未恢复扩大趋势,今年4月提高消费税的负面影响远未得到抑制。另有报道称,今年日本经济全年增长率也令人乐观不起来,第二季度GDP已下降7.1%,第三季度有可能更加严峻。同一天,日银也将本年度经济实际增长率从1.0%下调到了0.5%。

  日银再次开出“猛药”正好说明安倍治下的日本经济沉疴难愈。此次追加措施由黑田与两名副总裁以及6名审议委员等“9人政策委员会”投票决定,结果有4名审议委员投了否决票,等于说黑田动用了自己作为“一把手”的最终投票权,力排众议敲定了决策,这种情况实属罕见。而体现黑田最终决策风险就在于持反对立场的审议委员均是日本金融界的实务高层,“民”与“官”经济政策取向出现了分裂和对立。近期内阁成员接二连三的政治资金丑闻导致安倍支持率大幅下跌,甚至自民党内要求安倍年内解散众议院重新大选的呼声迭起,安倍政权“体力严重亏损”。有观点认为,日银此举有营造一时景气,给国民画葫芦,辅助安倍挽回民望的“官制政策”之嫌。

  《每日新闻》11月1日评论文章充满担忧地称:“日银因量化宽松而大量买入并持有国债致使国债市场明显偏向。发行期限较短的债券产品处于‘集中极端奇缺’的状态,正在引发负利率的异常事态。(追加措施)无异于火上浇油。而美国已终止量化宽松并促进美元升值,两者互动助推日元进一步贬值,抬升了进口商品价格。即使有利于物价上升,(结果)只能给居民生活造成压力,这也将促使国债市场出现更加严重的偏向。”

  就连一惯乐于为安倍政策代言的《产经新闻》也在11月1日的评论中指出:“美联储刚刚终止量化宽松,美元未来料将走强,利率上升,日银追加措施有可能加速这一趋势,有必要予以充分警惕。”

  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有必要指出的是,对于地区经济与金融局势来说,日本追加出台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依然显得极其自私。当前,美元升值已使得地区新兴经济体因缺乏外来投资而市场收窄,日元的刻意贬值则可能给中、韩等国的出口产业造成更大压力。因此,日银突然追加量化宽松可以说是“非传统的”,但这种缺乏坚持与自律的做法为自身经济埋下隐患,同时也给地区经济带来负面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