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推中欧合作跨大步 扩大中国外交影响力

来源:环球时报综合
2014-10-15 08:59:00

  中德签署的一系列协议尤其是媒体盘点的重点。德新社11日称,德中政府磋商会后,两国签署新的合作框架协议,其中重点是建立德中双边创新合作伙伴关系。两国签署30项经济协议,总额达181亿美元。《纽约时报》称,中德领导人签署的协议长达52页,详细列举了各个合作的领域。默克尔称赞与李克强的会晤及达成的协议是两国“加强合作关系的象征”。过去三年的政府磋商促使德中双边贸易稳步增长,2013年,德国向中国出口产品占其总出口量的6.1%,而2000年这个比例只有1.6%。2013年,两国贸易总额达到1400亿欧元。

  德国全球新闻网12日说,德国目前只与9个国家建立了政府磋商机制,其中就包括中国,德国与美国并没有正式建立政府磋商机制。德中之间已经有60多个不同级别和主题的对话,政府磋商被双方视为意义最重大的机制,体现互信,有利于消除意见和利益分歧。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韩博天的话说:“数百名决策者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凸显中国对中德关系的重视。中国与西方沟通必然需要一个开放的门户,现在这个门户就是德国。”

  德国媒体上也有一些刻意强调德中价值观不同的声音。“德国之声”10日一篇评论文章形容德中关系“同床异梦”,并称德中在一些核心问题上目标完全不同。《南德意志报》称,东亚天际划过的一道闪电也应该受到柏林的严肃对待。香港、邻国纠纷、异议人士受限等问题以及投资者面临的法律风险,与中国的密切合作中暗藏着许多风险因子。在许多冲突中,德国到一定时候总是需要选边站。

  在德国希望与中国扩大合作的迫切愿望面前,这种论调显得颇为格格不入。美国彭博社称,面对德国出口引擎发动困难,默克尔寻求中国的“补药”。基民盟议员法克斯说:“我们指望中国来提振出口,这没什么奇怪的。”欧亚集团分析师克鲁姆穆勒表示:“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对德国至关重要。默克尔越来越不愿在人权问题上指责中国了,这充分说明德国最重视的到底是什么,那就是确保良好的经贸合作。”德国《新威斯特法伦报》11日评论说,因缺乏对话意愿而引发的欧洲危机掀起又一场争夺中国的竞赛。俄罗斯和德国因相互制裁而变得彼此疲弱。北京如今能公开提出这个合理问题:现在是谁依赖谁?

  经济合作提升中国影响力

  此次李克强欧洲之行还将访问意大利,并出席在米兰举行的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意大利《共和国报》日前满怀期待地称,中国总理李克强“将率领本年度最大的外国投资者代表团抵达罗马,而且还将为推动意大利经济增长和支持欧元做出新的参与……近几个月来意大利财政得以‘充氧’,必要的帮助正是来自亚洲。”文章称,李克强访意期间将会与意大利总理伦齐就加强两国在政治与经济领域的合作进行深入会谈。

  “李克强欧洲之旅努力将经贸转变为外交影响力”,香港《南华早报》以此为题称,分析人士表示,李克强访欧并出席亚欧首脑会议是在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的背景下将中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外交影响力。观察家认为,李克强此访是推动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一部分。该战略旨在重振中国和欧亚大陆乃至更广阔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外交关系。澳大利亚独立研究中心研究员赫尔斯科维奇表示,通过加强与邻国的经济整合,并在欧洲宣传中国的投资商机,中方不仅要努力获取商业利益,同时也在积极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周弘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李克强这次欧洲之行主要遵循首脑会晤机制,不过这也说明中欧会晤机制比较完善且频繁,而且中欧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务实。欧洲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是不可或缺的。中欧关系不具有排他性,而是你的发展需要我,我的发展也需要你。另一方面,两者又是和平伙伴关系。邓小平曾经说过,只要欧洲和平世界大战就打不起来,可见欧洲对于整个世界的和平至关重要。中欧多交流,对解决世界争端、促进世界和平也有很大好处。【环球时报赴俄罗斯特派记者 吴乐珺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德国、意大利记者 常东 青木 史克栋 环球时报记者 杜天琦 刘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