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评社10月10日文章,原题:习近平外交思维没有放弃韬光养晦 20年前,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对外战略方针,直至今天,它仍然在指导中国的外交政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在成为全球性大国道路上愈加稳健的迈进,对于该方针也有越来越多的不理解、不赞同之声。一些外国舆论甚至常说,中国已经抛弃了当年“韬光养晦”的方针,逐渐成为一个力量强大且威胁到周边国家的大国。
我们以为,这样的理解实在是不当,至今来讲,中国外交方略都秉持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从未改变,只是中国在顺应外部环境之时,向“有所作为”倾斜了而已。纵观习近平上任以来的外交言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如何顺应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一步步构筑的。
去年11月,习近平在中方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外交新理念,也强调了中国“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政策。看看这些单字,我们会发现,没有一个字表现了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威胁之心,也没有一个字表现出别国所臆测的中国“霸权”。
今年6月,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讲,水涨船高,小河有水大河满,大家发展才能发展大家。他也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些国家越来越富裕,另一些国家长期贫穷落后,这样的局面是不可持续的。各国在谋求自身发展时,应该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国人民。”这不也是强调、落实中国特色的外交新理念的平实话语吗?
就在前不久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叮嘱,“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骄傲自满,党不能骄傲自满,国家不能骄傲自满,领导层不能骄傲自满,人民不能骄傲自满”。这又何尝不是中国对内对外显示出的一种谦虚、务实、不霸道、不独断的精气神呢?
可以看出,习主席的每次讲话,展示了中国的务实外交策略,体现出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外交风范——光明磊落、开诚相见。而且,习近平主席在上任以来的频繁外访中,也一直用行动表达着加强与周边各国“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真诚意愿,并大度地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可以看出,中国国家领导人始终在贯彻的一言一行,都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息息相关。习近平外交思维没有放弃韬光养晦!
正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陈须隆博士所说,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大方针仍然是没有放弃的。韬光养晦的精髓是不称霸、不引火烧身、不当头、不扛旗、不成为矛盾的焦点、集中精力搞建设、搞发展,外面对此有很多错误的理解。中国外交战略以前是向韬光养晦倾斜,现在更多的是向有所作为倾斜,是一种再平衡。我们认为,“韬光养晦”不是无原则的软弱退让,也不是销声匿迹地任由国际时局变化。“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刚柔并济相得益彰的,中国在历史认知、领土问题等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表现出的强硬与“韬光养晦”并不矛盾,而是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更加有所作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