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记者杨骏)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态度从来都是严肃的,因为中国自身也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
一方面,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都比较脆弱,最近10年,干旱、洪涝、强降雨、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等一系列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而经济发展导致的能源消耗影响着我们的生存环境。
中国怎么办?发达国家200多年中遭遇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被压缩到30多年内集中暴发,一些地方生态恶化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中国没有先富后治理的时间和空间。当今气候变化的形势,不允许我们像发达国家那样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
因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探索构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一样,都没有可遵循的先例,必须走出自己的独特道路。
2007年,“生态文明”进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纲领。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已提升到中国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的高度。
中国言出必行。拆烟囱、关工厂、停小火电……这样的场景似乎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却在中国随处可见。
“在许多国家出于经济担忧而搁置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时,中国的环境问题被摆上了议事日程的首位”,英国《卫报》如是说。
中国的努力艰苦卓绝。2006年到2010年5年淘汰小火电机组近7000万千瓦,高于英国当时全国的发电装机容量,中国“十一五”期间的减排力度已经空前,“十二五”减排力度更大,中国又确定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6%、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治理空气污染和发展新能源的措施更是紧锣密鼓地出台,投资可达上万亿元人民币。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中,最鼓舞人的就是其设定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目标,以及推动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举措”,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2013年6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努力减排的表现,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中国的一个重要目标是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中国人需要勒紧裤腰带才能完成这个目标”,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负责人邹骥这样总结道。
据估算,要实现所承诺的目标,中国差不多每年需要为此投入780亿美元,这相当于每个中国家庭一年要拿出166美元。
这个钱不白花。生态是全球性问题,保护生态,不仅关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永续发展,也关乎整个世界的前景。
在清洁能源生产领域,中国更是为全球做出了表率。据世界经济论坛今年7月发布的最新数据,2012年中国在新能源开发领域投资680亿美元,2013年投资54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其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占二十国集团投资总数的29%,远远超过美国和日本在这一领域的投资。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能源专家约翰·马修斯等人在本月《自然》杂志上发表分析报告指出,其他国家应效仿中国,提高水力、风力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输出量,以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
谈到中国节能减排努力对世界的贡献,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认为,中国排放量基数很大,其切实努力不仅有助于实现全球减排目标,还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起到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