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18日讯 (记者李智 综合报道)历史上,有着“日不落帝国”之称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曾横扫全球,女王君临天下。连远在南亚的印度,都成为其“王冠上的珍珠”。然而,近年来,大不列颠岛上的苏格兰却总要给英国政府“添点堵”。9月18日,面对苏格兰独立公投,英国人情绪复杂。
苏格兰地处不列颠岛的北部,面积占英国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公元1295年,苏格兰独立战争爆发,通过这场对英格兰的战争,苏格兰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地位。1603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逝后无嗣,表侄孙苏格兰国王继承了英格兰的王位,新建立的斯图亚特王朝统一了整个不列颠岛。即使实现了“共主联盟”。
上世纪中期,在苏格兰沿海发现并开采石油,为独立诉求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撑。英国两大政党不仅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民族势力的发展,反而为了短期的选举利益实行妥协性的权力下放。
1997年,苏格兰议会建立后,修正后的联盟并没有如工党所愿能够抑制民族势力的发展,相反,苏格兰国民党通过地方议会的平台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在1999年和2003年的两次苏格兰议会选举中,国民党成为议会中的最大反对党。从2007年开始,国民党成为苏格兰的执政党,并在2011年的议会选举中以多数票获得连任。主张独立的国民党在苏格兰的成功执政,推动了独立公投的举行。
2012年10月,英国首相卡梅伦与苏格兰政府首席大臣萨蒙德签署了苏格兰独立公投协议。经国家议会授权,苏格兰议会有权组织2014年独立公投。当时,英国中央政府和苏格兰政府都表示将尊重公投结果。
然而,当苏格兰公投真的即将来临时,英国政府又如坐针毡。首相卡梅伦不仅亲自来到苏格兰东北部城市阿伯丁,情绪激动地发表“离婚说”演讲,以挽留苏格兰民众。更表示,如果不喜欢英国政府,他和本届领导班子也可以“走”。
支持独立的阵营认定,苏格兰脱离英国将过得更好。不过,卡梅伦承诺,如果苏格兰选民在独立公投中说“不”,英国将会赋予苏格兰更多自主权。英国三大政党领袖15日签署了一项保证协议,承诺在苏格兰不独立的前提下,向苏格兰下放更多的权力。
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卡梅伦,英国副首相、自民党领袖克莱格和工党领袖米利班德签署的这份文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承诺苏格兰议会将获得更广泛的权力;二是保证英国各个部分公平分享资源;三是国家医疗体系的资金支出由苏格兰政府决定,并维持“巴奈特方案”的分配方式。
“巴奈特方案”是1979年以来英国财政部计算分配给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公共开支的方式,确保这三个地区可以与英格兰建立相当的公共功能。目前,苏格兰每人获得的预算高于英国其他地区的平均值。
尽管英国三大政党平时争执不断,但在苏格兰公投前的关键时刻却空前团结。上周,三大政党领袖在同一天齐赴苏格兰,劝说选民在公投中反对苏格兰独立。他们在一份声明中说:“尽管我们之间有许多分歧,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们一致同意,那就是联合王国在一起会更好。”
事实上,苏格兰一旦独立,确实将会面临一系列变化。目前的稳定局面,可能会发生动荡。英国《每日邮报》消息,军事分析家称,如果苏格兰从英国独立出去,可能将失去全天候空军防御。 全球智库简氏信息集团(IHS Jane's)国防顾问爱德华 亨特(Edward Hunt)说,苏格兰如果独立,其空军很可能采取与瑞士或奥地利相似的防御方式。 由于预算有限、飞行员以及地勤人员短缺,瑞士空军只在每周工作日的办公时间待命,无法全天候防御。而奥地利只有12架现代台风战斗机,只能在早上8点到下午4点之间执行任务。苏格兰如果从英国独立,也只能获得12架战斗机。
英国政府还拥有武力之外的经济手段,比如是否能加入欧盟——任何一国都可以一票否决。现在苏格兰五大银行已经发表声明,如果独立将把总部迁到英格兰,震慑作用不容小觑。并且,苏格兰独立后也将丧失过去和英国共享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一崇高的国际地位。
同过去武力镇压爱尔兰独立运动及为了马岛主权与阿根廷争得“头破血流”不同,此次英国选择了和平的公投方式。有分析认为,一方面,英国承受不起这场战争的代价。统一的三百年间,整个不列颠岛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仅2011年,就有43700英格兰人移居苏格兰,苏格兰本地人所占比例不过84%。今天在英格兰生活的苏格兰人也高达75万。另一方面,冷战后,西方出于地缘政治的需要,热衷于支持前苏东国家的独立运动。而且对于试图武力统一的南斯拉夫进行军事打击。假如英国效仿南斯拉夫,不但达不到目的,更将在全球失去道义,甚至会动摇到西方主导的全球体系。
根据TNS最新民调显示,当前,苏格兰独立反对票占63%,赞成票占18%。民调机构Opinium周二也公布了为《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所做的网络调查统计。结果显示,1156名受访者中有47%支持留在英国,43%支持独立,其余的没有决定或者不打算投票。就目前局面来看,卡梅伦政府或许暂时可以先不用太过慌张,但是“如坐针毡”的局面仍将维持至公投结果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