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靠在巴拿马运河科隆港的中远“威尼斯轮”。
本报记者 李 强摄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长261米、宽32米、高55米,停泊在巴拿马大西洋侧科隆港的中远“威尼斯轮”根本无法完整装进记者的相机。
在船长张红魁的带领下,记者上到高达55米的驾驶舱。整个驾驶平台高度现代化:电影中常见的大轮舵早已成为历史,数万吨的货轮,舵盘比汽车方向盘还小;驾驶台一侧是高清的电子海图,电脑自动生成航线,省去了手工计算和绘图;国际海事组织的气象预报邮件每隔6小时就会送达船上;轮机舱在正常运转情况下可无人值守,每个房间配备报警器,出现问题自动报警……
中远“威尼斯轮”是去年刚刚下水的新船,载箱量为4253个标准箱。在中远公司,一共有20艘以世界城市命名的巴拿马型集装箱船。巴拿马型船只,是以巴拿马运河船闸能够通过的最大尺寸量身打造的,是国际航运的主流船型之一。
走进船员生活区,条件也很舒适:每人一个带独立卫浴的房间,中央空调直送,餐厅、活动室、洗衣房一应俱全。
然而,舒适的硬件设施也抵不过长时间航行的辛苦。从上海出发再回到上海,船员要在海上漂泊63天。漫长的航行,繁重的工作,除了可以用电子邮件跟家里文字沟通外,船员几乎与世隔绝。
吃饭也是一个大问题。尽管冷藏技术可以保证肉食充足,但蔬菜仍是大问题。一般的绿叶菜20天内就会蔫掉,因此土豆、洋葱、圆白菜是蔬菜的主力。
更大的问题还是天气。浩瀚的太平洋,看似平静,实则凶险。中远巴拿马海运公司船务部经理殷利明介绍,船摇晃起来有横摇、纵摇、首摇、垂荡、横荡、纵荡等6种方式,太平洋上的大风带常常覆盖上千平方公里,刮起风来船会剧烈摇晃。在远离陆地的海上,船员很难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救治,一般小病小灾,都是硬扛过去。
作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道,巴拿马运河承载了全球5%的贸易货运,每年有1.4万多条船穿行于此。为一条运河专门研发一种船型,可见其重要性。
往来于中国和美国东海岸及墨西哥湾的货轮,必经巴拿马运河。1982年10月,中远“汾河轮”经巴拿马运河首航纽约,开辟了中美间首条班轮航线。如今30多年过去,这条航线已成为运河最重要的航线,来往中美的货物占到了运河货物通过量的近30%。
密集通过运河的中美班轮航线,成为两国贸易的见证:1979年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不过24.5亿美元,到2013年,已经增长到5210亿美元。中国制造的各种轻工业产品、电子产品、玩具、纺织品、机电产品等源源不断地输往美国。用中远巴拿马公司总经理张国栋的话说:“你在纽约超市里看到的‘中国制造’,几乎都是通过巴拿马运河送达美国的。”
可以说,巴拿马运河为中美贸易提供了一条便捷通道。据测算,相比绕行非洲好望角,通过巴拿马运河,上海到纽约的航海里程由2.7万公里缩减至1.85万公里,节省了大量的运输时间和成本。
京汉航运巴拿马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春峰对本报记者说,就目前来看,美国东部地区有大量的货运需求,对中国航运企业来说,巴拿马运河航线仍然是一条不可替代的重要线路。
但随着全球航运业竞争加剧,巴拿马运河的瓶颈日益显现。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徐剑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巴拿马运河目前只能通行载箱量在5000标准箱以内的货轮,但在其他航线,载箱量在9000—13000标准箱的大船,已经非常普遍。
这一趋势促使巴拿马运河必须尽快完成拓宽工程,允许装箱量在1.4万标准箱的船只通过运河,以提高竞争力。根据最新信息,拓宽工程将于明年年底完工,预计届时巴拿马运河的通过量将大幅上升。
(本报巴拿马城电)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7日 21 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