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日军侵华的“活证据” 仅剩10余位健在

来源:新华网
2014-08-30 11:23:25

劳工——日军侵华的“活证据” 仅剩10余位健在

  拼版照片:上图为初庆方、刘其祥、王志功、孙元信(从左到右)等4名仍健在矿工的拼图(新华社记者王昊飞摄);下图为1943年矿工在辽源的矿山井下作业的照片(资料照片)。位于吉林省辽源市市区西北约8公里处的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保存着197具完整的死难矿工遗骨,是1931年至1945年日军强征华人劳工的重要证据,幸存下来矿工堪称日军罪行的“活证据”。如今这些幸存的“活证据”仅剩10余位健在,且多为当年的童工。(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 摄)

劳工——日军侵华的“活证据” 仅剩10余位健在

  8月28日,刘其祥在矿工墓纪念馆内。刘其祥1927年出生于山东,16岁来到辽源富国煤矿为日伪政府打工。“我当时和父亲、弟弟一起来到辽源的矿山,他们都死在矿上,我弟弟当时才15岁,脑袋都被矿车挤冒了,”他回忆,“日本人虐待我们,动不动就打。” 位于吉林省辽源市市区西北约8公里处的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保存着197具完整的死难矿工遗骨,是1931年至1945年日军强征华人劳工的重要证据,幸存下来矿工堪称日军罪行的“活证据”。如今这些幸存的“活证据”仅剩10余位健在,且多为当年的童工。(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 摄)

劳工——日军侵华的“活证据” 仅剩10余位健在

  8月28日,王文义老人(右一)在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为参观者义务讲解。王文义1928年出生在辽源,17岁时和二哥被日伪政府强行抓到辽源的矿山劳动。“那是1945年年初,日本还没投降,几乎每天都能看见有人死掉,”他回忆,“不敢逃跑,跑了就会被警卫队抓住喂狗。” 位于吉林省辽源市市区西北约8公里处的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保存着197具完整的死难矿工遗骨,是1931年至1945年日军强征华人劳工的重要证据,幸存下来矿工堪称日军罪行的“活证据”。如今这些幸存的“活证据”仅剩10余位健在,且多为当年的童工。(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 摄)

劳工——日军侵华的“活证据” 仅剩10余位健在

  8月28日,刘其祥老人拿着当年的锯子,在矿工墓纪念馆一处还原历史而建的“巷道”内回忆当年的情景。刘其祥1927年出生于山东,16岁来到辽源富国煤矿为日伪政府打工。“我当时和父亲、弟弟一起来到辽源的矿山,他们都死在矿上,我弟弟当时才15岁,脑袋都被矿车挤冒了,”他回忆,“日本人虐待我们,动不动就打。” 位于吉林省辽源市市区西北约8公里处的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保存着197具完整的死难矿工遗骨,是1931年至1945年日军强征华人劳工的重要证据,幸存下来矿工堪称日军罪行的“活证据”。如今这些幸存的“活证据”仅剩10余位健在,且多为当年的童工。(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 摄)

劳工——日军侵华的“活证据” 仅剩10余位健在

劳工——日军侵华的“活证据” 仅剩10余位健在

  8月28日,孙元信老人在“万人坑”内看着遗骨回忆当年的情景。孙元信1931年出生于山东,11岁随父亲来到辽源的矿山上干零活。“晚上睡觉没有被褥,铺的是麻袋片子草袋子,枕的是木头、砖头和安全帽,窗户安着铁栏杆,怕我们跑了,”孙元信回忆,那时矿工们一旦生病只能硬挺着,病重了就会被日本人处理掉然后埋了。位于吉林省辽源市市区西北约8公里处的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保存着197具完整的死难矿工遗骨,是1931年至1945年日军强征华人劳工的重要证据,幸存下来矿工堪称日军罪行的“活证据”。如今这些幸存的“活证据”仅剩10余位健在,且多为当年的童工。(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