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纽约8月28日电(记者李大玖)跟美国人打交道,你会发现信任和自觉无处不在。
记者一位朋友从网络上订购了一个价值2000多美元的名牌包,快递公司将包裹放到邻居的垃圾箱旁,被邻居不小心当空纸盒扔掉了。记者的这位朋友回家后遍寻不着,只好打电话告知网店未收到包裹。几天后,网店就寄来全额退款。
还有一位朋友刚从中国到纽约,进地铁站时刷卡,刷了两次都没有通过,他一着急就跳过栏杆进去了,没想到被便衣警察拦住,开了一张传票,要他到纽约大都会交通运输局法庭出庭。他当时吓坏了,不知道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后来他按时出庭,如实解释了当时的情况,就被免于处罚。
还有一次,记者与一位美国朋友到公园散步。进门时售票窗口没人,就没买票。出来的时候,那位美国朋友特意开车绕到售票窗口前补票。
这样的事例很多。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法律法规细致严密,一旦违法,就会受到重罚,让人不敢心存侥幸。
例如,新泽西州的轻轨列车不设售票员,车上没有列车员,也不检票。记者多次看到,所有乘客上车前都自觉地在自动售票机前买票,有时还要排长队等候。原因很简单,这班列车采取的是抽查制度,一旦发现逃票,将处以罚款。有一个来自德国的新移民因为没买票就上了车,被抽查到之后接到一张74美元的罚单,而车票售价只有1.9美元。他未按时缴纳罚金,最后被拘留了一晚。
美国法官在审理民事纠纷时常常会说,“罚款的原则是要让人感觉到疼”,也就是说,要通过惩戒让人记住不可再犯。曾因交通违规或其他原因而受过罚的人,自然会吃一堑长一智,记住教训。
建立并不断完善信用制度是美国人重诚信的另一个原因。
美国人一出生就要向联邦政府申请一个社会安全号码,这个号码将跟随终身。学生查询考试成绩、申请学校、找工作、领工资甚至到银行开户、申请贷款、租房等都需要它。一个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人,无论是就业、经商或做其他事情,都比有信用污点的人要容易得多。
美国社会有重视契约的传统。17世纪初,早期殖民者在抵达美国前,在船上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以契约的形式规划了未来美国的蓝图。美国著名小说《飘》中有一段,说南北战争期间双方商定圣诞节停火,大家都回家过节,过完节继续打仗。在美国人看来,“双方商定”就是一种契约,违反契约就是缺乏诚信或欺诈。
法律就是公众的契约。美国的孩子从小到大都会接受关于诚信和法制的教育,懂得讲诚信、遵守公共契约才能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美国所有行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都有不同层次的审计和监督机制,所有信息公开透明,一旦被查出有欺诈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虽然美国从整体而言是法治国家,注重诚信,但大大小小的欺诈案也时有发生,许多美国人常常哀叹今不如昔。如何应对社会诚信和道德水平下降的问题,也令美国人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