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8日电 时下恰逢毕业生就业季,新加坡《联合早报》28日发表社论谈论了一些对就业的看法,文章称,善于读书考试确实也是一种本事,但不具备这种本事的人,却不代表就缺乏其他的能力。重要的是,打破文凭迷思的风气一旦在社会普及,对化解现有日趋僵化的精英与非精英的分化意识,或也有所助益。才有可能实现“行行出状元”的愿景。
文章摘编如下:
华人向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偏见,更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精英意识。因此,一般家长都会不惜代价,栽培子女考取大学文凭,甚至选读特定“有出息”的学科,如法律、医学、金融、会计等等。重视教育当然有其正面意义,一些学者在分析所谓的“东亚经济奇迹”时,就认为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社会,对教育的大量投入,是促成经济快速起飞的关键因素。
社会对大学学位的看重,更因为职场的制度安排而得到强化。无论公私部门,职务上普遍都有所谓的“执行级”与“非执行级”之分,前者的任用大多根据就职者是否有大学文凭。公共服务“管理执行人员”和“管理辅助人员”的两套用人制度,就是最典型的写照。在社会地位与收入方面,两者都有显著的差别。正因为这种制度性精英意识作祟,社会自然重视白领并轻视蓝领工作。
这种长期形成的社会价值,已经潜移默化为人们的文化潜意识,其中最大的弊端,无疑是妨碍个人发挥自己的潜能,因为人生的事业前景,大致在踏出校门前就已经被决定了。扩大来说,容易影响社会流动性。长期而言,势必有害于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因素,文化观念的形成总是经年累月,且人们习以为常,因而存在极大的惯性。换言之,要进行文化改变,断不能奢望立竿见影之效,而必须准备面对长期且艰巨的挑战。文化改变,政府固然能有所作为,但同样应该认识到,缺乏民间企业和团体的配合,单靠政府本身恐怕将事倍功半。行为上的改变,只能伴随观念上的改变而来,要改变观念,除了全面且持续的宣导,也不能没有制度性安排的支撑。
持平而论,善于读书考试确实也是一种本事,但不具备这种本事的人,却不代表就缺乏其他的能力。公共部门用人制度的改革,正是要结束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对立观念。每个人生来就有不同的禀赋和气质,善于谋划者未必善于执行,会打报告者未必勇于任事,独尊某种能力,本来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更违背李总理“行行出状元”的期待。
同样重要的是,打破文凭迷思的风气一旦在社会普及,对化解现有日趋僵化的精英与非精英的分化意识,或也有所助益。破解按学历而不是能力建立社会地位的做法,才有可能实现“行行出状元”的愿景,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分贵贱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贡献,所付出的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过程或许任重而道远,但这样的文化价值与理想,值得大家努力去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