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68个国家地区明年步入老龄社会 多国寻出路

来源:人民网
2014-08-28 08:40:18

  预计到2050年,发达国家每两个劳动人口供养一位老人,发展中国家每四个供养一位老人

  人口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人口抚养比的变化(即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的百分比)。除了少数非洲国家,大多数国家的劳动力大军数量要么增长缓慢,要么负增长。到2030年,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将减员10%以上。预计到2050年,发达国家中每两个劳动人口就需要供养一位老年人,发展中国家每四个劳动人口供养一位老年人。

  穆迪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在两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劳动人口的减少,二是家庭储蓄下降拉低投资。对55个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模型显示,从2014年到2019年,老龄化将造成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下滑0.4%,2020年到2025年减少0.9%。而1990—2005年间,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9%。报告指出,老龄化给亚洲国家和地区带来的经济拖累作用更加明显。

  少子老龄化对日本经济及社会带来诸多影响。由于劳动者及消费者数量减少,日本国内的生产和服务也将随之减少,致使企业收益降低,个人及企业缴纳的税金及养老保险相应减少。国家税收大幅下降,最终冲击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目前,日本财政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长期的财政负担也使日本国债规模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近些年来,老龄化也给意大利经济带来了不少困难。随着意大利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整个国家的养老金支出不断增多,这也被认为是造成意大利公共财政赤字多年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但受制于国内选民支持率等方面的原因,退休金制度改革成为历届政府不愿触及的“烫手山芋”。直到2011年12月,意大利政府才推出了包括上调退休年龄、不再把退休金与通胀挂钩和以纳税总额作为参照等改革措施。

  德国55—6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从2003年前不到45%增加到2010年的65%左右

  穆迪在报告中建议,可以通过扩大年轻人和妇女就业、延迟退休、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部分抵消老龄化影响。报告特别提到了德国的哈兹改革,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当政时期进行了福利制度的改革,通过减少失业救助,推动失业人口积极就业,使劳动参与率显著上升,特别是55—6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从2003年前不到45%增加到2010年的65%左右。

  德国劳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斯佩尔曼对本报记者表示,德国要摆脱人口陷阱,最重要和最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一是强调终生学习,二是鼓励创新,三是提高老人和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他强调,鼓励老人留职和延长退休年龄,这样不一定导致年轻人就业机会减少,德国、丹麦和荷兰的经验都表明,只要注重创新、创造更多就业,完全可以在提高老人劳动参与率的同时,降低青年人失业率。

  德国联邦政府2012年出台的政策文件指出,德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只能在下述三个方面缓解压力:一是利用现有劳动力潜力,二是加强创新,三是吸引外来人才。另外,德国2007年通过改革方案,决定到2029年使法定退休年龄从65岁逐步延长到67岁,以便有足够资金来支付养老需求,兼顾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利益。德国政府还强调需要建设家庭友好型社会,鼓励家庭生育,为边工作边育儿的家庭提供支持。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日本政府出台了推迟退休年龄、鼓励老年人再就业、积极发展老年产业等多种政策措施。在老龄化导致社会负担加重问题上,日本通过延迟领取养老金,提高个人医疗费负担比例、增加消费税等手段来缓解财政压力。在应对少子化问题上,日本政府曾在1994年提出了强化育儿支援的“天使计划”,此后又相继出台了育儿休假制度,增加育儿补贴等政策。日本政府还设定了“50年后人口维持在1亿左右”的中长期国家目标,将丰厚的预算分配从老年人转移到育儿家庭。尽管日本政府如此卖力,但少子老龄化现象并没有改善,仍旧是日本社会的一大难题。(记者管克江 贾文婷 韩秉宸)

  (原标题:全球68个国家地区明年步入老龄社会 多国寻求出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