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政策走向仍不明朗 加息猜测升温

来源:人民日报
2014-08-26 00:00:00

  判断政策走向,从失业率和物价指数变化上寻找根据

  美联储有两大法定的使命,一是维持物价稳定,二是促进充分就业。因此,判断其货币政策走向,只能从美国失业率和物价指数变化来寻找根据。

  美国经济咨询机构埃士信环球透视经济学家保罗·埃德尔斯坦对本报记者表示,美联储内部无论在劳动力市场,还是在对通胀的判断上,都没有达成共识。最新一次货币政策会议后,美联储重申,在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加息。一些决策者对这一利率政策“前瞻指引”不满意。埃德尔斯坦说,在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数年后,美联储内部的分歧愈发明显。一个显示出鹰派的立场是,美联储已经就加息战略进行了实质性讨论。他预期,2015年第三季度美联储将开始加息。

  8月20日公布的美联储7月29日至30日的会议纪要显示:“许多与会决策者认为,如果劳动力市场和通胀比预期更快地靠近美联储的政策目标,那么,更早地撤出货币宽松政策可能是合适的。”这一表态被市场广泛理解为美联储在加息上传递出鹰派立场,即担心宽松政策维持过久,导致经济过热,不过,这份会议纪要也显示出美联储内部的意见分歧。

  摩根大通银行经济学家迈克尔·费罗里对本报记者表示,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内部对于就业市场多大程度已恢复至其目标水平,有很多辩论,但显然观点不一。鉴于美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不确定因素,在开始加息之前,美联储需要等待更多数据,以确定目前强劲的就业增长是可以持续的。

  从通胀数据看,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尽管有所回升,但仍在低位徘徊,经济学家认为,低于预期的通胀数据,也验证了美联储不急于加息的观点。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包含至少两大疑问:一是美联储何时加息,回归利率政策的正常化;二是美联储将如何处理其庞大的资产负债表。过去五年多来,由于量宽政策的实施,美联储持有的资产规模,从8000多亿美元,扩大到了大约4.3万亿美元。是继续持有这些资产,直到它们到期,还是进行减持,将它们卖回市场?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是否会回归到量宽实施前的水平?无论美联储采取何种操作,都将对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影响。

  外围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货币政策走向不会造成干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美联储史无前例的货币刺激政策对克服金融恐慌、经济的逐渐复苏,功不可没。但是,超宽松货币政策,有其局限性,也潜藏着风险。最大的担心是其实施时间过长,会导致资产泡沫,经济过热,威胁金融稳定。因此,如何稳妥地实现货币政策的正常化,被认为是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留给耶伦的主要难题。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状况出现分化,全球经济总体走弱。8月份的一些经济指标显示,日本、欧元区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出现下滑,相反,美国经济则趋于强劲。英国经济研究机构“资本经济学”高级经济学家安德鲁·肯宁汉姆对本报记者表示,经济形势显然支持美联储将早于明年后期开始加息的观点。但美国货币政策的收紧,将是渐进的,而且不应以牺牲经济复苏为代价。他表示,当前对全球经济更大的威胁,或许是欧洲央行的政策力度太小,不足于刺激欧元区更强劲增长,如果这样,全球经济复苏将继续显得更加不均衡。

  从美联储政策声明中可以看出,对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变化,美联储一直保持关注,但就当前来看,外围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其货币政策正常化不会造成干扰。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国内消费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高达六七成。海外需求会影响美国出口,但扣除进口后的所谓“净出口”长期以来不是拉动美国经济的主要“马车”。因此,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美联储政策对全球的溢出影响。当然,也出现“溢回”的概念,即美联储采取的政策对全球施加影响后,外围经济形势的变化,反过来影响美国经济。但据业内人士估计,这种“溢回”效应,并不大。

  (本报华盛顿8月25日电 吴成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