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Times上海版
外滩合影
【环球网时报报道 记者 章炜】8月17日至21日,在环球时报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州直、阿图什市、阿克陶县和乌恰县的的10名优秀教师,来到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展开了为期5天的参观学习。来自边疆乡村的教师们参观了上海市众多地标性建筑和景点,走进“百年名校”同济大学,并与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的优秀教师进行座谈,开阔了视野,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经验。
爬上了课本上的东方明珠
一位来自乌恰县的老师说,他们那是边境县,这次他先坐车一路翻山越岭到阿图什市,再换车到喀什,然后在喀什乘飞机从南疆飞到北疆的乌鲁木齐,最后才飞到上海。“新疆很大,资源很辽阔,但交通不是那么便利,从有些乡镇的教学点到县城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
辗转到达上海后,大家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参观颇具老上海风情的豫园和城隍庙,游览了具有“万国博览会”之称的外滩。“孩子们的课本里有一篇介绍全国知名景点的课文,里面就有东方明珠的图片,这次自己身临其境,非常兴奋。我们爬到东方明珠顶上,看下面的黄浦江,路上车水马龙,非常震撼。”来自上阿图什镇亚维力克双语幼儿园的周丽娜第一次来到上海,每到任何一个大小景点,都会拍照留影。“我这次拍了很多照片,带回去给孩子们看看国际化大都市的风情,把自己的感受和亲身经历说给孩子们听,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周丽娜此次出疆还有一大任务——参加中央电视台“最美乡村女教师”的颁奖典礼。这位“最美乡村女教师”出生于沈阳,2006年,跟随丈夫乃斯如拉·吾买尔来到上阿图什镇喀依拉克村,8年时间中,她不顾家人劝阻,一直留在新疆任教。“这里太缺汉语老师了,教育是一件良心活,总有有人去干。”看到学生们家庭贫困,买不起课外书籍和学习工具,她每年都会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优秀的贫困生入学。“这次来特别希望能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寻找到一个对口学校,一方面让大城市的孩子们也能去我们山里看看,让他们了解边疆孩子的艰苦生活,珍惜眼前的优越条件。另外,也能让我们的孩子到大城市来转转,开阔眼界,有走出大山的愿望。”
希望女儿读上海的大学
在环球时报基金会的精心安排下,20日,10位老师来到了此行最重要的一站——到天山第一小学进行参观学习。老师们重点参观了学校特色的未来学习中心,门口处,巨大的乐高拼图墙吸引了老师们的目光;洗手间墙面上绘制了“水是如何形成”的科普故事,还养了各种水生植物和动物,让孩子们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极富创意和未来感的课堂硬件设施让他们大开眼界、啧啧称赞。“一看行程单就非常亲切,我们来自天山脚下,却来到了天山第一小学,参观后觉得这里的教育设施太先进了,硬件、教育理念、老师素质都是一流的,我们要达到这样的水准,可能还要二三十年。”提力瓦尔地·衣不拉音是乌恰县实验中学的校长,他说,学校是一个县级寄宿制中学,里面有23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牧区,由于很多学生家离学校有好几百公里,回一趟家要好几天时间,所以学校选择在节假日也正常开课,除了寒暑假,老师基本上是全年无休地坚守在教学岗位上,非常辛苦。
“上海的高楼很多,国际大都市就是不一样。”维吾尔族老师玛依努尔·图尔荪是此次青年教师代表中唯一的维吾尔族。性格开朗、打扮入时的她是阿克陶县实验小学的数学老师。由于阿克陶县实验小学是纯汉语学校,所以学校大部分的老师都是汉族老师,玛依努尔·图尔荪是占比不多的少数民族老师。为提高授课老师的水平,几年前,学校曾派玛依努尔·图尔荪去北京培训汉语。“这是我第二次到上海,上次是培训汉语的时候,我自己旅游过来的,这一次考察依然令我收益颇丰。儿子现在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我希望女儿到上海高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