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发布的一组数据直接反映了“洋粮食”加速涌入国内市场的事实,而这让人不禁想到这或许与局部地区秋粮饱受旱情摧残、滋生粮食隐忧的状况有关。
据了解,此轮旱情正值黄淮、华北、西北大部分玉米处于生长关键期,水稻处于孕穗期,农作物生长发育快,需水量大,旱情已造成局部地区作物生长进程受阻。
秋粮占中国全年粮食产量的70%,而河南省粮食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10。7月中下旬,河南受旱面积以每天160万亩的速度递增,这些受旱面积中,1/4为重旱面积。
在另一个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吉林省,10个产粮大县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最少,旱情严重,部分地块甚至绝收。“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今年旱情确实严重,但不能拿变量当常量。”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说,进口谷物增加纯属市场行为。依据诸多因素判断,白明认为,今夏旱情对下一步中国粮食进口形势影响有限,市场不必过于担忧。
首先,中国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旱情,从全国范围来看,今年不是旱情最严重的年份。截至8月12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589万亩,对于全国16亿亩粮食种植面积来说,重旱地区占比不大,而且南方非灾地区秋粮主要作物水稻的长势较好,如果应对得当,全年秋粮依然丰收有望。
其次,一些旱情严重的地区主要作物为玉米,而中国玉米库存充裕,目前来看,即便今年全国玉米不能增产,也基本能够保证市场需求。
据农业部统计,今年秋粮播种面积增加600多万亩,加上高产作物面积增加,粗略估算仅此即可增产数十亿斤左右。“最后,考虑到刚刚喜获丰收的13660万吨夏粮为中国保障粮食安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认为,国内外价格倒挂才是前7个月进口谷物大增更为重要的原因。”白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