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运动”:DIY拯救美国制造业?

来源:新华网
2014-08-21 06:31:17

  格申费尔德如今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学教授,他领导的麻省理工“数位与原子中心”正尝试改变这种“聪明孩子读书,笨孩子学手艺”的观念。他开发了一个“加工实验室”,在这里,“聪明孩子”们得以把他们脑子里的奇思妙想设计出来,并动手加工成一件件实物。

   从“加工试验室”到“工匠空间”

  “加工试验室”耗资上千万美元建成,既配备先进的加工仪器,如电子显微镜、射流切割机,也有传统的金属器械和木质工具。学生们在这里设计制造各种器械,小到处理蛋白质的微型器械,大到可以组装飞机的大型器械。

  为推广这一项目,格申费尔德开发了一套简约版的“加工实验室”模板:一台激光切割机,一台能操作精细切割、塑形、钻孔的计算机数控机床,一台3D打印机及扫描仪,一部铣磨设备与各种手动加工工具,总成本约10万美元。

  2007年以来,从英国北爱尔兰到不丹,全世界涌现几百个“加工试验室”,全都通过数字视频连接。西班牙巴塞罗那设置了数个“加工试验室”,作为经济复兴战略的一部分。联合国甚至考虑在难民营中建立“加工试验室”,作为对难民开展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途径。随着“加工试验室”遍地开花,格申费尔德设立了“加工基金会”,帮助新建立的试验室管理者获取设备与指导。

  “加工试验室”方兴未艾,“工匠运动”又紧跟而上,形成一场涉及面更广的运动。在美国,已有超过200个组织在“makerspace.com”网站上登记注册。

  美国政府把这场运动视为国家培养下一代技术人才的平台。奥巴马在白宫的“工匠集市”活动上承诺,政府下属的几家研发机构将向公众开放,并呼吁美国各地方官支持本地社区多建一些“工匠空间”。

  2011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启动一个为期四年的试验性项目,与全美大学研发机构合作,在1000所中学展开“工匠空间”。上个月,国防部宣布,项目局将提供1250万美元奖金,用于鼓励中学在校生和毕业生用“低技术”手段制造出“高技术”设备的相关教学和培训。

   孩子们才是中心

  弗吉尼亚大学文化高级研究学院的马修·克劳福德教授认为,“工匠空间”的兴起,是现代人感觉自己日益疏离实体世界而做出的一种反应。“从婴孩时期开始,我们就通过操纵世界去了解世界,就像是戳戳它,看看它是否会戳回来。”但如今,年轻一代似乎已不再看重这种对物质环境的探索。

  在底特律的“埃利奥特山工匠空间”,茨薇娜和雷文已经是“小老师”,指导过数百个孩子和成人修补坏掉的电池接点、搭建电路板等等。她们觉得自己在这里收获良多。

  “我在这儿获得更好的教育,”在家上学的茨薇娜说,“在这里你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设计属于自己的课程。”

  这也是杰夫·斯特奇斯创立这家“工匠空间”的用意所在,他想把关于制造的理念传递给在底特律长大的孩子们。成千上万人离开了这座申请破产的城市,大片社区荒废凋零,200所学校被迫关闭。斯特奇斯从一家慈善基金取得创业资金,2011年冬在一家教堂地下室创立“埃利奥特山工匠空间”。

  对一些成人来说,“工匠空间”是一个怀旧场所。在空间的编织部,志愿者教孩子们使用缝纫机缝被子、做棉手套等。这些曾是学校家政课的必学技能,但随着教育经费不断削减,家政课沦为首批牺牲品。

  对孩子来说,更吸引他们的,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独立感。正如茨薇娜在底特律的一场演讲比赛中所说:“在那里,孩子们成为宇宙的中心,而大人们仅仅是引导你、帮你度过挫折,直至你最终成为自己的指导。假设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像我一样有这么棒的机会,在他们的社区里都能有一个工匠空间,那该多好?或者更好的是,设想一下每个教室都成为这样的地方,允许孩子们屡败屡战,从挫折中走向成功。”(沈敏)

  相关链接:技术商店

  热衷“工匠运动”的人如果想享受更专业的服务,可以加入全美8家“技术商店”。

  这是更高端的“工匠空间”,拥有一流设备和专家顾问。会员需按月付费,费用相当于上健身房。

  在底特律的“技术商店”,一名来自附近福特汽车公司的技术工人沉迷于自己的业余爱好,和一名意大利大师级木匠联手打造木质乐器;一群当地DIY爱好者利用蒸汽改变橡木形状,手工缝制尼龙布外罩,打算做一艘独木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