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知识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一项日益显著的因素。信息通讯技术可通过改进知识管理的方式,加速农业的发展。在评估了印度农村的一些ICT方案后,提出了印度农业中ICT指导方针及其实施方案的框架。
在此框架中,可从两方面来考察农业发展,一是从农场级别的农村收入及生计角度,二是从区域级别的可持续发展角度。
ICT的实施,是在以下三种独特的制度环境下提出的:(i)农业综合企业的封闭垂直供应链网络;(ii)涵盖动态发展合作伙伴及公众、非政府组织及多边组织供应链情况的开放型供应链网络;(iii)解决自然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空间数据网络服务。需要对每种环境做出评估,以便确定以ICT、所需技术、扩大模式范围、所需制度和政策举措为中心的适当的商业模式。
今后,随着ICT基础设施的加强以及硬件成本的下降,关键制约因素很可能是适用政策的推出、制度环境的构建、终端客户的信息及知识传递。为克服这些限制因素,并有效地将ICT融入到印度农业发展进程中,需要对各层次的重大政策、体制网络和能力建设项目加以利用。
1.引言
印度农业部门的收入约占GDP的24%、总出口收入的15%,雇佣了约56.7%的全国劳动力。它是创造工业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来源。此外,农村储蓄也是国民经济中募集资源的一种主要来源。该部门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国家安全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些原因,农业发展对于整个经济有着较强的乘数效应。人们逐渐形成一项共识:在经济全球化中,只有拥有可提高农业收入的农业发展,印度长期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议程才是可行的。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及收入需求,今后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这有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如地表与地下淡水资源的消耗、土壤及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甚至是气候变化。
未来的农业方式可能会以不可逆转的方式塑造地球,包括物种、生物地质学及社会效用。农业方式不仅决定未来粮食产量的水平,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环境状态。
在提高农村收入与确保自然资源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驱动下,21世纪的农业将是一个极其多样化的产业。这将涉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广泛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活动,消费者、农民、政府、工业和整个社会。长而不连续的供应链、政策支持的不足、存储基础设施的有限、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增加值的机会有限、信息及知识交流的低效率,已限制了过去印度农业的发展,且已成为导致农业收入低的主要原因。
因此,农业发展议程需要对农业供应链中的所有环节都进行有计划地干预——农用物资的运输、通过农场级别的有效管理增强生产力及投入使用效率、减少收获后处理及存储过程中的损失、提供存储及运输的基础设施、将农业产出加工成价值较高的食物。该环节中的每项活动都包含信息的创建、加工及传递。
为了获得既定的成果及影响,农业必须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通讯技术相结合。
ICT是一系列集信息技术设备(如个人电脑)与通讯技术(如电话和电信网络)为一体的技术,技术范围和其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正在不断扩大。通过整个农业价值链,对全球层面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做出快速、互动及简单交流,那么ICT可成为食品部门的关键环节。通过削减生产及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及农业收入、保护自然资源、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信息、选择及价值的方式,其有效部署可提高农业竞争力。
ICT已改变了很多发达国家农业的面貌。如今,在这些国家,多数农业活动都基于使用联网的交互式数据库来获得有关天气、自然资源、所需产品数量、信贷、政府项目及技术知识方面的信息。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信息已成为生产的第四大关键因素(前三个因素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一转变是在以下情况下发生的:高识字率,通信、道路、电力、运输及市场基础设施较好,为食品加工增加值留有足够余地,在扶持政策环境下很容易使用ICT。
在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这样的条件很多仅是部分适用,并不包括农业发展规划中ICT对全球农业经济的严重负面影响。在发展中国家了解并实施ICT,取决于是否意识到知识是农业生产日益重要的因素以及通过促进管理可加速农业的发展。
本研究的首要目标是研究如何通过提高农村收入的同时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为印度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此外,本研究还从以下两种角度考虑问题,开发了一项能指导农业发展中ICT相关政策及实施的概念框架:
(i)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率,降低投入和交易成本,并通过农产品收获后的增加值来提高农村收入。
(ii)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子孙后代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基础。
由此可看出,收入的角度只注重农场级别的生产及销售过程,这可以通过公共和私人部门的不同制度流程加以解决。在一些重要信息类别、农村基础设施、营销及贸易中的农业政策举措方面,它需要公众支持。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角度需在区域层面进行操作,它指出了与自然资源流动、农场及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级别中投入有关的信息问题。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负责描绘及监测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影响的公共部门、非政府以及研究与发展组织。
因此,第一种观点相对而言比较目光短浅,只注重经济利益;相反,第二种观点则是通过将农村层面的经济影响与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和社会影响相结合,从更加长远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方面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