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警方应对失当致风波越闹越大
一些媒体和分析师认为,由案件发展成示威事件的过程中,种族因素固然发挥着一定作用,但当地警方在事件应对中的多个失误也成为“推手”,不免成为当局应对公众事件不力的反面典型。
庇护当事警官致透明缺失
对于布朗遭枪击的事件经过,警方和多名目击者在不少关键细节上说法迥异。
按照警方版本,白人警官威尔逊当时开车经过事发街道时,发现布朗站在马路中间阻挡车辆,要求他走上行人道。布朗靠近并进入警车,与威尔逊争夺警枪,最后向布朗开数枪。
友人多里安·约翰逊事发时与布朗同行。他与另一名目击者说,白人警官当时从警车车窗探出,试图抓住布朗。布朗挣脱逃跑,遭后者开枪射击。这些目击者说,布朗后来举双手以示投降,但警官依旧走下巡逻车,连开数枪。
对于各方不同说法,警方没有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应,也没有公开更多有效信息以平息公众质疑,还以保护人身安全为由拒绝公开当事警官的身份,直至15日才屈服于当地民众压力,证实威尔逊是当事警官。
披露被害者抢劫弄巧成拙
第一步没有做好,当地警方似乎试图在发布的最新信息中挽回民意,公布布朗的抢劫嫌疑人身份,却不曾想到成为引发更大骚乱的导火索。布朗家人和民权人士质疑,警方试图以不相关的信息“抹黑”受害者的人格,为警方的“过错”寻找道义借口。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执法部门官员告诉路透社记者,事实上,美国司法部早在14日就建议当地警方不要公布布朗涉嫌抢劫的监控视频,担心这种做法会激怒公众,但后者15日执意公布。
BBC援引评论人士乔希·马歇尔的话报道,警方公布布朗为抢劫嫌疑人,丝毫不能为开枪打死他的行为“正名”,反而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警方对案件应对毫无准备、缺乏线索,在面对事态越来越失控时只能抛出故事的另一个部分。
根据密苏里州法律,“当理性认为有必要立即使用致命武器实现逮捕目的,或者认为即将被逮捕者……已经犯下或者企图犯下重罪时”,执法人员可以使用致命武器。不过,警方已经承认威尔逊不知道布朗有抢劫案嫌疑,也就失去了开枪的这一合法理由。(本版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