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泛滥的经济“成绩单” 缺陷需反思

来源:《求是》
2014-08-15 08:52:44

  核心要点:

  ■ 俄罗斯在私有化期间的损失总计约合1.7万亿美元,相当于其1996年GDP的4.2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失的2.5倍。

  ■ 外资的涌入并没有为东欧带来经济繁荣,以匈牙利为例,在私有化运动期间,经济增长不进反退,尤其是在1990-1993年间,GDP下降了近20%。  

  ■ 在新自由主义泛滥时期,几乎所有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国家都出现了经济金融化的现象。比如,美国金融业在国内总利润当中所分割的比重越来越大,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20%上升到30%左右,并在本世纪初一度达到45%,而同期制造业利润的比重则大幅下降。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隔10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较大的金融危机,大型金融机构破产也不时发生。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撰文指出:新自由主义一直是为某些利益集团服务的政治信条,从来没有得到经济学理论的支撑。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正式走到历史前台,由经济思潮逐步转化为一整套政策主张和一系列改革实践,进而被西方作为主导性的治理范式推向全球。如今30多年过去了,新自由主义付诸实践的效果究竟如何,它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经济“成绩单”?弄清这个问题,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具有重要的警醒意义。

  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基本政策主张

  作为一种经济学说,新自由主义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但由于其保守的立场及不切实际的政策主张,长期被西方学界边缘化,也无法获得当局的青睐。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且日趋严重,战后一直处于主流地位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失效。于是,国际垄断资本选择了符合它们最大利益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作为新的官方经济学。

  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先后于1979年和1981年在英美两国上台执政后,实施私有化、放松市场管制、“金融去监管化”等自由化改革,进而在西欧掀起了80年代的私有化浪潮。进入90年代后,随着“华盛顿共识”的出笼,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趋于完备成型,具体转化为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为核心和标志的政策纲领。此后,在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动下,新自由主义迅速向拉美、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发展中国家蔓延开来。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拉美一些国家爆发债务危机之际,美国迫使阿根廷等国接受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贝克计划”;此后,美国政府及其主导下的国际金融机构还更多地利用贷款的附加条件,强制拉美国家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剧变后,原苏东地区一些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纷纷重用以盖达尔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全面执行“休克疗法”等新自由主义政策。在亚洲,受美国影响并在美国会议员和知名学者的游说下,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从90年代初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在非洲,80年代中后期,埃及等国家为了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被迫接受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方案。

  就其核心而言,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可以概括为“三化”,即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自由化,就是主张推行自由贸易,放松甚至取消金融管制,全面开放金融领域。私有化,就是主张一切财产应属于私人,对国有企业及公共服务实行普遍私有化。市场化,就是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让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包括生产要素、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在内的一切社会资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