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隔岸观火“撇关系” 奥巴马下决心“治伊黎”

来源:广州日报
2014-08-15 07:33:37

希拉里隔岸观火“撇关系” 奥巴马下决心“治伊黎”

  13日,美国玛莎葡萄园岛,希拉里签售新书《艰难的抉择》。12日希拉里通过发言人向外界表示,希拉里已经向奥巴马致电澄清,她并没有任何攻击总统领导能力或外交政策的意图。

  新闻背景

  本月10日,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接受采访的内容。希拉里有关中东形势的言论被媒体解读为对奥巴马外交政策的批评,也被认为是在为2016年的总统选举做铺垫。希拉里为何在这个节点上公开指摘奥巴马,吸引媒体关注?奥巴马在伊拉克问题上作出政策调整了吗?本期圆桌会议特邀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袁征教授和陶文钊教授为您解答。

  记者 刘汉振

  民意

  希拉里靠强硬攒人气 老奥为小布什擦屁股

  Q&A

  广州日报:希拉里作为潜在总统候选人人气高企,和奥巴马作为在任总统名望走低,这一高一低反映了美国社会什么样的民意基础?

  袁征:目前,美国社会整体而言对当政者奥巴马存在不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奥巴马在内政外交上无作为,未能兑现当初竞选总统时作出的美好承诺,很多选民后悔当时把票投给了奥巴马;另一方面是因为共和党与民主党的党派之争,两党在执政理念上两极分化严重。

  对于奥巴马的执政,共和党什么都反对,总统的提案一到国会就被共和党卡住。奥巴马的支持率持续下降,和共和党持续的抨击不无关系,因此这一点也怪不得奥巴马。至于希拉里人气高企,主要是因为希拉里目前“不在台上”,对于政局不负有责任,另外,她在担任国务卿的时候在外交事务上非常勤恳,号称“美国史上最勤劳的国务卿”,赢得了不少美国选民的同情心和好感。

  陶文钊:奥巴马2008年竞选时人气高于希拉里,并且当选第一位非洲裔美国总统,实属不易。虽然无奈地赶上经济危机,但他在第一个任期还是做了一些实事,比如加强金融监管应对金融危机,结束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但奥巴马在第二任期面临的问题非常棘手,从埃及、利比亚、叙利亚到乌克兰危机,他作为有限,乏善可陈,因此备受共和党人的批评。实际上,共和党很早就对伊拉克的形势提出警告,而慎用武力的奥巴马却显得犹豫不决,导致“伊黎”发展到现在比较难以控制的情况。但我个人认为,“伊黎”问题不是奥巴马个人的错。当年小布什过分低估伊拉克问题的复杂性,轻率发动战争,虽然一时用高压掩盖住了伊拉克教派、族群冲突和恐怖主义的问题,但现在奥巴马必须为小布什“擦屁股”。

  至于希拉里人气上升,我认为和她强硬的姿态有关系。在奥巴马的第一人气里,希拉里作为国务卿在外交上显得比较强硬。但在奥巴马的第二任期里,希拉里即使还在国务卿位置上也回天乏力,因为奥巴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他个人造成的。因此,希拉里批评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目的

  希拉里力争中间选民

  曾投票赞成对伊动武

  Q&A

  广州日报:希拉里作为潜在总统候选人人气高企,和奥巴马作为在任总统名望走低,这一高一低反映了美国社会什么样的民意基础?

  袁征:应该说,希拉里这样做有助于她在原有的民主党支持率的基础上,争取到共和党选民之中的温和派,也就是争取中间派选民。即使如此,共和党的右派是不可能支持希拉里的。另外应该指出的是,在美国的选举中,外交政策在争取选民方面的作用并不大,尤其是在眼前美国国内问题比较尖锐的情况下。

  一般而言,美国选民更加关心内政,比如在经济、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陶文钊:希拉里这次虽然批评了奥巴马的中东政策,但并未提出与奥巴马截然对立的观点。希拉里这次虽然在伊拉克问题上表现出比较强硬的姿态,但却并未全面地阐述自己的外交立场,也并未正式宣布将于2016年参选总统。

  希拉里在奥巴马的第一任期里担任国务卿时,也并非各方面都表现强硬,比如访华促进中美关系发展。应该说,希拉里最近的言论目的是极力地在伊拉克当前的问题上与奥巴马撇清关系,因为伊拉克的局势极有可能比目前进一步恶化。

  所以,希拉里的言论其实有取巧之嫌。但矛盾的是,2002年在小布什执政时期,作为国会议员的希拉里却曾投票赞成对伊拉克动武。她间接导致了目前伊拉克的恶劣局势,却想撇清与伊拉克局势的关系。

  点睛语

  奥巴马的支持率持续下降和共和党的持续抨击不无关系;希拉里批评奥巴马的中东政策、展示强硬外交立场有助于其争取共和党中的温和派和中间派选民;奥巴马一直在等待伊拉克局势和国内民意发展到适当的时机,借机迫使伊拉克政府重组,形成符合美国价值观的状态。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袁征

  伊拉克局势的恶化是小布什时代的遗留问题,不完全是奥巴马个人的错误,希拉里不在任上,“站着说话不腰疼”;希拉里曾经投票赞成小布什攻打伊拉克,如今却极力想在伊拉克局势恶化的问题上与奥巴马撇清关系;奥巴马空袭“伊黎”,是迫不得已对伊拉克局势作出的反应。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陶文钊

  Q&A

  应对

  广州日报:奥巴马近期授权空袭伊拉克,增派130名军事顾问,这算不算对“奥巴马主义”的修正,还是对美国国内舆论压力作出的让步?

  奥巴马谨慎对待动武

  借机迫使伊政府重组

  袁征:我不认为这是对“奥巴马主义”的修正。虽然媒体上对于“奥巴马主义”的定义有多种说法,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对动用武力的慎重。从奥巴马政府的人员组合上来看,包括国务卿克里在内,整体上都是温和派;从美国国家利益来看,目前美国财政上债台高筑,军费开支紧缩,也牵制了奥巴马的军事行动。

  我认为,奥巴马一直在等待适当的时机,比如说等待伊拉克形势的激化和美国民意的发展,从而必须采取行动的时机。对于空袭“伊黎”组织,其实美国面临的风险很小,因为双方实力差距太大,奥巴马有足够的信心。奥巴马正想利用这个机会,迫使伊拉克政府重组,从而让伊拉克政府形成相对团结、符合美国价值观念的状况。

  陶文钊:所谓的“奥巴马主义”在美国国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反而是“布什主义”有比较明确的定义,比如他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的强硬姿态。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都是小布什执政时期遗留的问题。奥巴马这次空袭“伊黎”,是对伊拉克当前局势作出的必要反应。奥巴马对待动武十分谨慎,这次空袭“伊黎”是因为“伊黎”直接威胁到伊拉克北部少数族裔和少数教派的安全,奥巴马才迫不得已授权对其进行空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