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维也纳音乐的芬芳里(图)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4-08-14 00:00:00

  市政厅广场与音乐

  维也纳市政厅是一座高达99米的宏伟的新哥特式建筑,在它的周围,各种艺术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吸引着成群的游客;而市政厅前的广场更是像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市民和游客。一年四季,这里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更多的是音乐活动。这里永远是不同类型、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人们聚会的最佳场所;人们在这里欣赏音乐、回味音乐的美妙、享受因音乐而产生的特殊气氛。每年,维也纳夏季文化节即露天电影节都在市政厅广场举行。

  记得那是一个仿佛上帝喝醉了酒的酷热的夏季。一进6月,市政厅正门前早早升起了巨幅电影屏幕,广场上一排排坐椅已经“严阵以待”,两边数十家经过严格挑选、各具特色的小吃店也挂起了幌子。第13届市政厅广场露天电影节开始了。

  从6月28日到8月31日,每日一部,都是音乐片或音乐题材的影片,而且几乎都是在电影院里看不到的影片。那年,歌剧类电影居多,如《茶花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唐·璜》、《图兰朵》、《莱茵河的金子》、《波西米亚人》等。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有三个不同版本,《茶花女》也有两个版本。此外,还有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著名音乐会的现场录像片,如卡拉扬、小泽征尔、祖宾·梅塔指挥的音乐会,2003年新年音乐会以及维也纳的几场爵士音乐会。电影节的内容真是够丰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音乐欣赏口味的节目。

  一位老太太还不到8点就占好了座位。她说:“我爱音乐。天又这么热,呆在家里哪有在这儿好。”那天是7月1日,星期一,当天放映的是卡拉扬指挥的一场音乐会,上半场是威瓦尔第的《四季》,下半场是悲怆歌剧序曲。有两位德国姑娘是专为7月5日和6日的两场爵士音乐会而来的。一个中年男子眨眨眼睛说:“除了音乐,在这里能吃到维也纳最美味的小吃和看到维也纳最漂亮的姑娘。”的确,在人山人海中,有那么多身材修长、衣着前卫、明艳照人的女孩,似乎平时在街上都不多见,不由得让人猜测,是否有星探在此挑选角色。

  “当年酒家”与音乐

  1784年,奥匈帝国的约瑟夫二世皇帝制定了一条法令:允许没有餐馆营业执照的酒农开设酒肆出卖自家当年酿造的新酒。从此,维也纳郊区的农民开始有了自己的酒馆,他们除了出卖葡萄酒,还出卖一些简单、新鲜的农家食品,比如烤猪肘、烤排骨、奶酪等等。维也纳从此也就有了著名的“当年酒家”。

  最初,人们来到“当年酒家”,喝一杯葡萄酒,吃一盘烤排骨,消除劳作一天的疲乏。三五好友举杯相邀、高谈阔论,喝到高兴时,聊到精彩处,奥地利人与生俱来的音乐细胞便忍不住了,他们或者引吭高歌,或者有带了乐器的就当场献艺,使气氛更为热烈。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维也纳郊区的“当年酒家”已有200多家,它们不仅成为维也纳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来维也纳的游客必定要去的地方之一。现在的“当年酒家”,除了饭菜更加细致、品种更加多样之外,最主要的是,音乐已经成为象征其风格的重要因素了。

  当你走进酒家,落座;当你把红、白葡萄酒和矿泉水倒进杯子;当你用刀叉切割烤肉……就在你身边或离你三五步远的地方,几位乐手在演奏,手风琴和小提琴为主,有时也有吉他。除了奥地利、维也纳的乡间乐曲之外,他们还演奏各种风格的曲子,欢快的、缠绵的;他们不停地变幻着曲调,希望能有一首是你熟悉和喜爱的。其中不乏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曲子,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鸽子》、《喀秋莎》、《红河谷》、《雪绒花》、《重归苏莲托》等。他们还直接走到你的身边演奏,世界各国的名歌,只要你能点出曲名或者能哼唱两句,他们就能弹奏出来,只是你可别忘了给小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