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首尔8月11日电(记者彭茜)元朝时期,满载货物的商船在中国沿海港口、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往来穿梭,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三大航线之一的“东洋航线”,它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中国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间物质文化交流的“对话之路”。
在遭遇百余年中断后,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韩建交,这条海上丝路再度开通,两国通过海上的交流愈加频繁。今天,这条海上丝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正日益焕发出蓬勃生命力,中韩两国的经贸和人文交流也进入前所未有的兴旺时期。
新安古船折射丝路繁荣
1975年,韩国一名渔民在新安前海意外打捞出几十件制作精美的瓷器,经文物专家鉴定为珍贵的宋元青瓷。韩国政府随即组织专门人员,从1976年至1984年进行了十次大规模的打捞,终于使一艘在海底沉睡了600多年的古船得以重见天日。
据专家推断,这艘东亚商船1323年(元朝)由浙江宁波港(庆元)出发,沿途在高丽诸港开展贸易活动,最后驶向日本博多港(福冈),但途中因台风等原因,不幸沉没在高丽的新安外方海域。
这艘古船被复原后,与所载文物一并在韩国国立海洋文化遗产研究所展示。由于船体规模和所载器物的丰富与完整,该船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有价值的古商船之一,其所载物品折射出东亚地区当时海上贸易之盛况。
据韩国国立木浦大学岛屿文化研究院院长姜凤龙介绍,“东洋航线”自秦朝开始逐渐通航,到了唐朝,大量丝绸、陶瓷、香料等货物由宁波或蓬莱出发,经黑山岛、灵岩、朝鲜半岛南部海岸至新罗首都庆州。至宋元时期,由宁波或蓬莱出发,经黑山岛、灵岩、朝鲜半岛西海岸到达高丽王朝首都庆州的海上丝路贸易达到鼎盛,宋朝和高丽王朝的使臣、商人往来十分频繁。
“近代以前,由于陆路尚不发达,海路在经贸文化交流上占有绝对比重。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品为陶瓷,因为一般认为海路运输陶瓷比陆路更安全,所以也把海上丝绸之路称为‘陶瓷之路’,”姜凤龙说。
姜凤龙引用《高丽史》记述介绍,从1012年开始至1278年,宋朝商人通过海路进入高丽的总数达129次,赴朝鲜半岛的宋朝商人总数多达5000多名。宋朝使臣徐兢著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详细描绘了1123年宋朝使臣乘船从宁波出发,经舟山群岛到开城的航程。
“后来,朝鲜和明朝的海禁政策使两国海路被阻,交流主要通过陆路进行。海洋变成了倭寇肆意掠夺的地带。17世纪以后,海洋成为西方势力侵略的通路。日本占领朝鲜半岛时期,海洋又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经由朝鲜进出中国的通路,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遭遇了百余年的中断,这是巨大的损失,”姜凤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