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7日电 灾后救援工作是否到位,对减少灾难损失以及灾后重建至关重要。全球许多国家都曾遭遇地震灾害,他们是如何开展灾后救援工作的呢?
强震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避免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发生、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幸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等。
灾后防疫是一个重要课题。以2003年伊朗巴姆大地震为例,震后挖掘出大量尸体,由于时间紧迫,许多尸体得不到清洗处理,工作人员只能不停喷洒消毒药剂以防止病菌扩散。为避免出现疫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建议人们戴上手套和口罩,并禁止使用震区的自来水系统,灾民只能通过供水车等获得干净的生活用水。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也说,在搜救工作基本完成后,地震灾区应重点做好防止传染病暴发的工作,特别是防止腹泻和呼吸系统感染之类的疾病流行。
天灾对民众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日本专家在本国救灾过程中发现,主震和之后频繁发生的余震往往容易使灾民心理紧张,加上基础生活设施遭破坏或饮水不足引发身体脱水等,容易诱发“经济舱综合征”。
所谓“经济舱综合征”是指一些乘坐飞机经济舱的乘客长时间坐在狭小的座位上不动,导致双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慢,血液淤滞,从而使下肢静脉血液发生凝固形成血栓。
为此,日本专家建议,灾后避难一定要尽量补充水分。如果避难场所空间狭小,那么每四五个小时一定要活动一下,哪怕只是走走路也有效。
灾后维持社会秩序是一大挑战。巴姆地震后不久,巴姆附近城镇的居民从四面八方赶来,试图在废墟中寻找他们的亲人。拥挤混乱的人群造成大规模交通堵塞,使救援工作无法顺利展开。最后,市政府官员不得不呼吁人们留在家中等待政府公布救援结果。
对于后续的灾民安置问题,经常遭遇天灾袭击的日本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日本“灾区NGO协动中心”主任村井雅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后,受灾民众先在帐篷里住了7个月,之后搬进临时居住点,一住就是5年多。
据介绍,临时居住点其实并不“临时”,有可能维持较长时间。因此,要根据灾区的气候等因素来设计具体的建筑标准和配置,同时也应做一些人性化的安排,比如说考虑到行动不便者的需求等。
最后,地震发生后,通信设施损坏,容易导致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这需要做好应急准备。日本在这方面也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措施。东京都地区6个市町村的政府机关职员,平时会通过防灾训练掌握应急通信设备的使用方法,例如学会利用移动式无线发报机发布消息。此外,市町村的防灾机构均配备了卫星电话。
地震是人类不能避免的灾害,需要做好一切救援准备,提高防灾救灾效率,将灾后损失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