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庙镇公主陵村外的道路上,许多胡萝卜散落在路边无人问津 摄/特派赤峰报道组
法制晚报讯 胡萝卜丰收了!在这个八月,对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的村民们来说,这本来应该是个好消息。这个全内蒙古种植面积第一的小镇曾经一度喊出“打造胡萝卜第一镇”的口号。
如今,现实却是至少一半的胡萝卜无人收购,而少数幸运被收购的农户则要面对连种地成本都无法收回的最低收购价,甚至有农户大喊:“丰收跟绝收一样!”
更让人意外的是,滞销曝出的不仅是镇政府的无力解决,镇政府甚至承认所谓“第一镇”的种植面积与宣传不符,也并没有组织过农民进行大面积种植。而这背后折射出的则是政府对于农民一拥而上式种植的引导难题。
滞销现状
胡萝卜没人收 农户称血本无归
“血本无归啊!”这是大庙镇公主陵村村民田桂玲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当时记者刚刚进入公主陵村,就被十多名村民围住。每个村民都抢着说自己赔本的情况,甚至有的村民还因为成本和赔钱的数目争了起来。
“种子钱都回不来!”
“也就回来个化肥钱!”
“化肥钱都回不来!”
趁乡亲们在争执,田桂玲借着自己距离记者比较近,抢先告诉记者她家种了13亩胡萝卜,投资约一万元,包括种子、农药、化肥、薄膜(应是地膜,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薄膜)等各项投入。原指望一亩地能收入四五千元,“现在包地才200元一亩啊!赔死了!就这还没人包呢!”田桂玲说。
据记者了解,包地是当地的一种胡萝卜销售方式,就是商户直接用一定价钱将整亩地全部包圆,胡萝卜不论多少都归商户。现在眼瞅着胡萝卜在地里长着就要裂口报废,但是商户们却很少上门来收。
那么200元包一亩地是个什么水平呢?以北京新发地市场的行情为标尺,8月6日胡萝卜最低的价钱是0.2元每斤,而一亩地一般能产6000斤,也就是说价值上千元的胡萝卜被人家200元买走了,农民肯定是心疼的。
“我和老伴身体都不好,本来想要是挣了钱,买点药看病的,这钱也没了。”田桂玲说着干嚼了两下嘴巴,有些说不下去了。
记者询问了多位大庙镇村民,情况基本类似。
杨桂芬,种胡萝卜18亩,投资一万八;李文友,种胡萝卜20亩,投资三万;李亚茹,种胡萝卜13亩,投资一万三……
曹永华是村民眼中的幸运儿,因为她家的地有人包了,然而价钱同样是让人咋舌的200元。“这个价钱为啥要卖呢?要是不卖还得自己清地,包给人家人家负责清地,清了地好赶上种下一茬玉米。”曹永华这样解释她接受低价的原因。
收获赔人工 大量胡萝卜未拔出
本来是摇钱树的胡萝卜,如今无人收购,部分农户索性不去拔出地里已经成熟的胡萝卜。
“你看,这一片都是,那边也是。”大庙镇的金玉凤指着大片没有收获的胡萝卜地对记者说。记者注意到,很多地仍然被绿色的胡萝卜叶覆盖,但是在田埂上和道边,零星散落着一堆堆大大小小的胡萝卜。
金玉凤是当地所谓的“胡萝卜经纪人”,除了自己种植一部分,她更多的工作是帮着乡亲们销售胡萝卜,然而今年她也没有办法了。据她所知,已经起出来的胡萝卜只占很小一部分,“起出来人工费用是每亩380元,但是起出来也没有人收,农民索性不起了,我还见过有人在地里喂牛呢!”金玉凤这样说。
已经有十几年种植、收购经验的金玉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的种子的费用得600元,要是用了好的红山2号就得1000元了;薄膜、农药、除草剂得100元;雇个拖拉机播种100元。此外再加上雇人放风等项目,一亩地最少要投入1500元,一亩地如果200元包出,农民要赔上千元。
据金玉凤回忆,之前还有客商来收购,可是对方提出的价钱是2000元一亩。当时村民们觉得距离心中4000元以上的心理价位差太远,就没卖。没想到后来越来越低,现在只有200元一亩地报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