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纳粹宝藏

来源:新华网
2014-08-07 06:27:27

  美国作家苏珊·菲舍尔·苏拉姆过去只知道父亲是一名律师,直到父亲死后多年,她才得知他曾为盟军找到遭纳粹掠夺和藏匿的珍宝立下汗马功劳。从父亲留下的尘封多年的资料中,她揭开一段鲜为人知二战历史。

  意外发现

  9年前,历史学家威廉·R·韦尔斯二世致电苏拉姆,向她询问她父亲乔尔·菲舍尔当年寻找纳粹藏匿珍宝之事。

  韦尔斯二世当时在做一项有关二战的研究,知道菲舍尔是盟军派去寻宝的重要成员。他本想直接找菲舍尔了解情况,却在网上搜到《纽约时报》刊登的菲舍尔去世讣告,于是来找苏拉姆,希望她提供资料。

  一番话说得苏拉姆满头雾水,因为她从未听父亲说过这段经历。苏拉姆虽然好奇父亲当年的事迹,但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去翻父亲留下的资料,于是留下韦尔斯二世的联系方式,答应找到后联系他。

  苏拉姆在忙碌中逐渐忘了这件事。2013年3月,她再次接到韦尔斯二世电话,得知好莱坞明星乔治·克鲁尼要拍电影《盟军夺宝队》,讲述寻找遭纳粹掠夺艺术品的那段历史,为此需要收集资料。这一次,苏拉姆没再耽搁。

  菲舍尔1997年夏天去世,留下大量资料。当时,苏拉姆和丈夫把资料运回家后,存放在地下室文件柜里。15年后,苏拉姆终于开始着手查阅这些资料。

  她惊奇地发现,资料中有数百页“绝密”和“机密”文件及剪报,记录了纳粹从沦陷国和大屠杀受害者手中掠夺大量财富并将其隐匿的恶行,以及战争最后阶段盟军为找回这些财富所做的努力。

  紧急寻宝

  苏拉姆从资料中还得知,父亲1942年被美国海岸警卫队授予海军少尉军衔,1944年被派往设在伦敦的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工作,成为最高司令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身边的工作人员,1945年晋升为海军上尉。由于菲舍尔参加海岸警卫队之前任财政部律师,他在最高司令部掌管“外汇和财产控制”。

  苏拉姆小时候听父亲提起过在艾森豪威尔手下工作经历,但说得不多。她记得父亲说自己被艾森豪威尔叫做“犹太小子”,另外,他不支持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

  1970年,乔治·C·斯科特主演的电影《巴顿将军》上映。菲舍尔看过影片告诉女儿,他曾受命带领一队士兵赶在苏联军队之前到达“盐矿”,路过巴顿将军营地时受到一顿盘问。最后巴顿将军发话:“我得让你走,因为你是艾克(艾森豪威尔)的人。”

  菲舍尔当时没有对女儿说“盐矿”是什么,为什么要赶去那里。苏拉姆查阅资料后才知道,纳粹把大量宝物藏在“盐矿”,英美国家担心苏联先找到它们。

  据菲舍尔记载,1945年初,纳粹德国意识到大势已去,开始忙着把贵重财产从柏林转移出去,其中主要的转移目的地就是位于法兰克福东北129公里的默克斯地区几处盐矿。

  同年2月,《雅尔塔协定》签署,把默克斯地区置于苏联管辖之下,使得西方更加急于找到藏宝地。

  3月底,巴顿将军率部队跨过莱茵河,直捣纳粹心脏,4月4日攻陷默克斯地区。4月6日晚,两名美国宪兵拦住两名法国女人,询问她们为何违反戒严令来到此地。当得知她们中一人有孕、需要助产士后,宪兵开车带她们进城去找。途经凯瑟罗达盐矿时,女人们说,纳粹把财宝埋在700米深处,劳工花了3天时间才卸完货。

  得知这一消息后,美军迅速派兵把守几个盐矿的入口。4月8日,美军在一个盐矿中发现大量金银、钞票、艺术品和大屠杀受害者的私人财物,以及纳粹中央银行用来印钞的印版。

  4天后,艾森豪威尔将军亲临盐矿。接下来几天,菲舍尔的上司、艾森豪威尔财政顾问伯纳德·D·伯恩斯坦上校受命接管这些宝藏。他召集菲舍尔等工作人员前往默克斯地区。

  海量珍宝

  战争结束后,菲舍尔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描述他见到“宝矿”的情景。

  “打开的箱子中装满戒指、金牙、黄金或白银做成的画框。我们从德国卫兵处得知这些物品的主人已经死了。在冰冷雪白的盐堆中央,摆放着一些木板条箱。我找到尖利工具,撬开一口箱子,里面装的是漂亮画作。”

  看过“宝矿”后,菲舍尔率领75人组成“菲舍尔任务组”,寻找其他藏宝地。他们先后到访格拉、茨维考、奥厄、莱比锡、马格德堡、维尔茨堡等地,盘问纳粹央行和分行官员有关珍宝的下落。

  1945年8月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菲舍尔谈到纳粹银行官员极不合作。

  “他们不说实话,千方百计误导我们,但我们最终还是掌握足够线索,继续我们的搜索。”

  任务组在纳粹央行设在普劳恩的金库中找到35袋金币,重达1吨,还有17袋美元金币、22袋德国银币以及大量荷兰、挪威和瑞士发行的金币。

  在马格德堡,他们找到6074根银条、536箱银币,相当于整个匈牙利的白银储备。在埃施韦格,他们找到82根金条。

  一份备忘录显示,“菲舍尔任务组”在大约一个月时间里,跋涉3000多公里,找到6.65吨黄金和将近90吨白银。

  苏拉姆猜想,父亲做了这么多事情却从未提及,或许是因为他像许多其他战争亲历者一样,想忘记有关战争的一切,重新开始正常生活。(欧飒)

  相关链接:古迹卫士

  为减少战争给古迹和艺术品带来的损害,盟军1943年启动“古迹、珍贵艺术和档案”保护计划,招募大约400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建筑师、画家、历史学家、博物馆馆长等各领域专家。

  这些被称作“古迹卫士”的工作人员告诉盟军指挥官进攻或防守时需要注意保护的古迹,第一时间到达盟军解放的城市,检查城内文物状况,列出清单,标明文物价值等级,交由军队保护。

  作为一个狂热的艺术爱好者,纳粹头子希特勒在攻城略地的同时,觊觎各国收藏的珍贵艺术品,试图将它们带回德国,陈列在他设想建成的一个超级宏伟的博物馆中。到了战争后期,希特勒下令,如果德国战败,就摧毁掠夺来的一切珍宝。

  美国古迹文物艺术品保护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罗伯特·M·埃德塞尔写了一本书《古迹卫士:盟军英雄、纳粹窃贼以及历史上最伟大的寻宝行动》,讲述这些无名英雄冒着生命危险在1944年6月至1945年5月期间寻找并夺回宝物的过程。

  今年3月上映的电影《盟军夺宝队》正是根据此书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