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6日电 (记者常红 实习生王珏忱)在今日中国社科院举办的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做了主旨发言。她认为,中美现在是全球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两国建立了90多个政府间对话机制。当前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陷入对自身是否会衰弱、中国是否会与自己争夺世界权力的焦虑之中。21世纪的中美跨太平洋合作关系应该是平等和双方都有需求的合作,不仅要双方都主动推进,还需要双方都能够妥协,能够照顾对方。
发言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在国际关系研究上有两个大课题,一是如何看美国,焦点是看美国如何适应新的、更加多元的国际环境,如何调整和选择政策。二是如何看中国,焦点是作为一个主要的新变量,中国将如何影响世界的走向。因而,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美国这个最强大的发达国家将如何相处?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陷入对自身是否会衰弱、中国是否会与自己争夺世界权力的焦虑之中。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令许多美国人有“惊回首”一般的错愕感。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的GDP总额为9.9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30.8%,比排在后面的四个国家——日本、德国、英国、法国——GDP的总和还要多。而中国GDP的世界排名是第六位,1.2万亿美元,只是美国的九分之一。
进入21世纪后的十多年间,中国保持快速发展的步伐,没有严重内乱,也没有卷入大规模的外部纷争。2013年中国的GDP总额达到9.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还多。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成长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范畴。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原来集中在10亿人口的西方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向更广阔的地区扩散,发展中世界许多国家有效利用了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经济充满活力。2012年下半年,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度达到90%,目前也在50%以上。
这说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跟上了时代潮流,行进在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成为建设和平繁荣新世纪的重要力量。
当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时候,将为世界带来什么?中国向世界要什么?能为世界做什么?中国是否能与各国一道制约战争,守卫21世纪的和平?
国际学界为什么总有人误读中国,担忧中国构成新的威胁?原因之一恐怕是源于西方传统的“国强必霸”逻辑,即:一个国家强盛起来后,必然寻求重新划分世界权力、试图取代现存强国的地位。这个观点在美国也很有市场。每当我介绍中国刚刚初步解决温饱问题,还有许多贫困人口,发展也面临许多严峻挑战时,美国学者告诉我,美国的普通老百姓并不了解中国人到底在想些什么,也不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美国人看到的是中国老百姓越来越有钱,觉得中国也变得更加富裕和强大,会越来越像美国。
中国与美国政治、文化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很大,在对国际事务的政治思维上我们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中方对美国主张政治同化、对差异缺乏理解和尊重难以认同。在缩小发展差距问题上,中国希望美国能有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在处理当今世界事务中的矛盾和分歧时,美国的习惯思维是要其他国家“跟我走,帮我忙”,这让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感觉困惑和难以接受。
同时,中美现在是全球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中美之间合作范围之广泛超越了过去的任何时期。两国建立了90多个政府间对话机制,学术对话更加丰富。两国人员往来每年超过400万人次。
在国际方面,我们都表达了希望世界保持和平的愿望,我们都需要世界经济稳步发展,也都支持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的原则。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们都尊重和支持联合国所代表的多边合作框架。美国参与制订了很多现行国际规则,是收益者。中国也是现行国际体系的成员和受益者。同时,国际治理和规则的改革没有中国和美国的积极推动将难以实现。
显然,中美关系具有双重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这是一对复杂和不容易驾驭的双边关系,有时水火不容,有时又水乳交融。而中美关系处理不好,必然危及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两国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缺失则会使许多问题和矛盾放大化,对两国关系造成更多的干扰。例如,尽管美国官方多次阐明,“亚太再平衡”政策的目的并不是要遏制中国,但给许多中国人的感觉是,自此太平洋不那么太平了。
习主席提出要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是着眼于将两国关系引向和平合作的轨道:“关键是我们要共同解决问题,而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对中美双方都是新课题。21世纪的中美跨太平洋合作关系应该是平等和双方都有需求的合作,不仅要双方都主动推进,还需要双方都能够妥协,能够照顾对方。关键是不能一方总是要求另外一方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应该是都有进有退,真正平等合作。特别是双方需要更好地沟通,不仅是在战略层面,还包括与彼此民众之间的沟通,以利于消除误会,要培养在国际地区事务中合作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