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文化的痴迷者到传播者——一个俄罗斯八零后的中国情愫

作者:董爱波 陈畅 刘恺 来源:新华网
2014-08-05 20:50:03

  新华网北京8月5日电(记者董爱波 陈畅 刘恺)在俄罗斯最大的社交网站vk.com上,一个以讲述中国为主题的视频博客近期的关注度持续攀升。

  目前,该博客已经拥有近2000名粉丝,并且这一数字在不断增加中。此外,在世界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该博客的每期节目都能收获几百个点击量。

  创办这一博客的是一群生活在北京的俄罗斯年轻人,而他们当中最为活跃的当属八零后弗拉基米尔·丘鲁索夫。

  弗拉基米尔目前任职于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从事的是翻译和编辑工作。受到职业的影响,他喜欢上拍摄视频短片,并希望通过这一爱好为外国人打开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我们会选择一些对外国人比较实用的话题,比如去哪儿买电子产品,如何报考中国的大学,以及中国的节日、习俗、文化等。”他介绍说。

  “我们做这项工作完全是出于个人爱好,没有任何的商业目的,初衷是把我们在中国生活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外国人,让他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更快地融入中国社会。”他表示。

  目前,弗拉基米尔所在的视频团队有五名成员,至今已经制作了近50期节目。他说,“在选题上我们有很大的选择,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仅仅关于中国的习俗我们就能制作出上百期节目。”

  弗拉基米尔表示,视频团队会经常讨论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近期他们考虑引入一些外界关注度高的话题,如北京的空气污染等。此外,目前节目主要针对的是俄语受众,未来他们考虑增加英文字幕,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高大帅气的弗拉基米尔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谈到与中国的结缘,他特别提到了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接待来自中国地震灾区儿童的经历,这也是他与中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亲自邀请1500名地震灾区的中小学生赴俄罗斯疗养,其中一半以上的小朋友来到了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这里也是弗拉基米尔的故乡。

  当年,就读于远东国立大学的汉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弗拉基米尔成为了“海洋”儿童中心的一名汉语志愿者。“尽管我们学习汉语,但很少有机会接触中国人,尤其是与中国孩子们这样的朝夕相处,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有意思的经历。”他说。

  在孩子们抵达之前,“海洋”儿童中心针对中国儿童的特点对所有辅导员进行了培训。“但我觉得那是多余的,孩子们来了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和我们混熟了,我们之间没有任何文化上的冲突和误解。”弗拉基米尔说。

  弗拉基米尔先后两次参与了接待中国地震灾区儿童的志愿活动。在他眼里,中国的孩子与俄罗斯同龄人相比,更加守纪律,也不那么任性。

  2011年,弗拉基米尔应邀参与了央视一部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录片的拍摄。一年以后,他成为了央视俄语频道的一员,开启了他在中国的生活。

  回忆起那次四川之行,弗拉基米尔至今仍感慨不已:“三年过去了,人们没有站在原地,而是继续前行。正如俄罗斯谚语所说:人不能在悲痛中无法自拔,但不应忘记它。”

  当时,拍摄团队用了三周的时间,走了不同的城市,了解地震发生后那里发生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弗拉基米尔感叹于,地震灾区的人们用如此快的速度重新建起了房屋和学校,除了一些地震纪念物之外,在这里已经看不到那场灾难给当地带来的创痛。

  最令弗拉基米尔意想不到的是,能在四川与赴俄疗养的孩子们重逢。“再一次见到我,孩子们非常高兴,也非常惊讶。他们变化很大,当年在俄罗斯疗养的时候他们还是小孩子,到处跑,大喊大叫,而现在的举止已经完全像个大人了。”说到这里,弗拉基米尔的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

  孩子们还清楚地记得“海洋”儿童中心和在那里结识的小伙伴们,甚至还记得当时教给他们的那些俄语歌曲,尽管他们不明白歌词的意思。很高兴看到,这些孩子在经历了灾难之后,重新勇敢、乐观地生活着,他说。

  属龙的弗拉基米尔像许多年轻人一样,生活充满了激情和憧憬。他喜欢用音乐和体育来打发业余时间。

  谈到对未来的设想,弗拉基米尔表示,目前对电视台的工作比较满意,还将一直做下去。

  “近几年,我有幸成为了俄中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者,希望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能给我提供更多的机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