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中国社会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户籍制度改革不仅事关中国民众福祉及国家未来发展,且作为人口大国,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也将辐射全球。因此,国际社会十分关注中国政府的这一重大举措。自本期起,本版将为您刊登系列稿件,看一看国外的政界、学术界及媒体如何评价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
□法制网驻华盛顿记者 邹强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对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评价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改革举措之一。户籍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有巨大推动作用,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内需动力。中国新的领导层执政两年后即推出户籍制度改革,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历史上最重大改革举措之一
7月3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美国《侨报》称这意味着实行了20多年的蓝印户口,将正式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
中国国务院提出的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改革举措之一。”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作出如是评价。
李成表示,中国社会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有人认为城乡二元化反映出城乡区别和对农村人口的歧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在改变这种状况,包括推动人口流动和早期的乡镇企业改革,都是往这个方向努力。李成说:“这些举措缩短了城乡差距,给中国民众以平等机会。”
李成认为,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寓意是深远的,“国务院提出的户籍制度改革,是更为公平和体现社会正义的一个政策。”
中国城镇化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外界普遍认为,中国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是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必要环节,但城镇化也会衍生许多问题。美国《侨报》文章指出,相关研究表明,随着蓝印户口政策的发展,将衍生出人口激增、大中城市承载能力吃紧等社会问题。
李成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的大规模城镇化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其间要把城市经济特别是服务业搞上去,同时要理顺土地改革的许多问题。李成表示相信,户籍制度改革虽然牵涉到很多利益,并不为所有人所接受,但会得到大多数民众的赞赏。
“户籍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有巨大推动作用,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内需动力。”李成对本报记者说。城镇化短期内虽然会造成某些负面影响,譬如城市资源不足、就业压力上升和城乡人口利益冲突等,但长远而言将对社会、政治和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其正面影响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李成强调,中国需要优先加强服务业发展配套措施改革,在观念上促成向绿色经济发展的转变,而后再推行大规模的城镇化,这才能成为经济发展更强大的引擎。
有分析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金融危机曾导致日本的发展奇迹停止,这种状况可能在中国重演。李成认为这种比喻并不恰当,原因一是日本当时的城市化程度高于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程度,二是日本当时的老龄化比中国目前的状况严重得多。中国的未来和日本的经历很不相同,中国仍具备很多潜力,包括市场对劳动力吸收的潜力。
“中国新的领导层执政两年后即推出户籍制度改革,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李成对本报记者说,“户籍制度改革,因而也会成为鼓舞人心的一项举措。”
美政商界关注中国户籍改革
李成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理应成为中国媒体的头条新闻,以及世界媒体的重要新闻,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没有发生,但丝毫改变不了事件本身的重要性,美国政界和商界对此都十分关注。
作为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是美国智库公认的熟谙中国社会和政治的专家,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专家以及美国的商界人士,均就中国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向他咨询。“美国的企业界对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十分关注,因为这会带来很多经济利益。”李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美经济关系十分紧密,对两国关系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理查德·迈尔斯日前在日本指出,环境的变化使得美国不可能回到冷战时代,经济因素决定美国不能与中国为敌。
对中共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李成也给予热切期待。“如果说户籍制度改革会推动社会正义,四中全会倡导的‘依法治国’更为关键,加强法制建设才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李成对本报记者说,“从这个角度上说,户籍制度改革是结束旧有发展模式的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