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4日电 “仅招15名学员”、“北大清华的教授亲自授课”、“高考状元全程陪同”、“安排马术、高尔夫等实践课程以培养领导精神和良好的心态”……这些“吸引眼球”的条件都来自近日一则暑期夏令营广告,收费29800元人民币。法国《欧洲时报》日前刊文称,就算一些家长“不差钱”、愿意砸钱让孩子来一次“精英式训练”,也应该通过多渠道查询下项目的真实性,以免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场“土豪式旅行”。
文章称,伴随网民对其“含金量”的质疑,有记者调查发现,该夏令营可谓疑点重重:“严格选拔15名学生”其实是“跟孩子通个电话,了解下基本情况”;夏令营的组织机构在北大官网根本找不到,有打着北大旗号招揽生意的嫌疑……
分析指,每逢中国暑假来临,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就开始忙活着搜寻各种夏令营。中国有句老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也成了家长们心中的“金科玉律”。而且对一些家长而言,把孩子送进夏令营,既解决了无人看管的问题,又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能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和独立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夏令营1861年发源于美国,其初衷是让儿童或青少年在受到适度监管的情况下,走出校园、家门真正体验多元化的活动,如锻炼体能、团队精神的户外训练,培养艺术才华、陶冶情操的音乐美术等实践课程。而如今,夏令营在一些商人的操作下变了味。
文章表示,中国家长“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孩子”的思想,将夏令营滋润成了“一棵摇钱树”。这正中了商人的下怀,一些旅行社、留学中介公司、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等打着权威机构的名号、编造天花乱坠的广告词开办各种夏令营,以育人、锻炼为名敛财。
该文进一步称,参加这种夏令营,是花钱买个幻想——本该轻松愉快的暑假实在不该变成另一种约束,孩子的成长不仅来源于学校里的知识汲取,还有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循循善诱和真实体验,而且短短十几天的“锻炼”、“培养”真能让孩子变成“未来精英”吗?答案是明摆着的。就算一些家长“不差钱”、愿意砸钱让孩子来一次“精英式训练”,也应该通过多渠道查询下项目的真实性,以免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场“土豪式旅行”。
如今,夏令营仍处于管理的“真空”地带,由于夏令营举办方多为企业或非教育系统的机构,举办资质尚无统一管理部门进行审批,教育部门也无管理权限。想要终结夏令营乱象,就必须说清楚,它究竟归谁管、怎么管。同时,家长们也要擦亮眼睛,不要为了孩子而不识真假、不讲结果。(郭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