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慷慨”换来“志同道合”

作者:蔡肖兵 来源:人民日报
2014-08-04 00:00:00

  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日前宣布,将与同行分享所有特斯拉的专利技术。相比硅谷那些为了自身利益而固守专利的人而言,马斯克的“慷慨举动”让他成了使高端技术走向开源的“反叛者”。

  专利制度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确认发明人对其发明享有专有权,赋予该技术有时效的私有性。然而专利制度却是一把双刃剑。回顾历史,它既能保护一些技术,让其从弱小得以发展壮大,也曾阻碍一些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甚至因此葬送一些原本对社会有意义的技术。第一支霓虹灯管问世于1910年,但在受专利保护将近20年后才得到推广,导致由其发展而来的日光灯直至二战后才被广泛用于民用。

  知识共有的程度是文明程度的表征,对知识的长期独占阻碍文明的进步。不可否认,技术作为知识的一种实践表现,具有一定的私有性,但其目的是为了在技术发展初期,通过给持有者经济补偿,保证其更好地发展。对社会有利的知识应该为人类共享。私有技术作为知识的来源之一,最终应该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原本申请专利是迫于这样的担忧:寡头汽车公司会复制我们的技术,利用他们庞大的制造、销售和营销力量压倒特斯拉。然而我们错了,现实恰恰相反:电动汽车市场小到几乎不存在,清洁能源汽车在全部汽车销量中的比重远低于1%。”特斯拉意识到,它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

  用更大的“市场蛋糕”弥补专利持有者的损失,不失为一个良策。上世纪80年代末,IBM个人计算机的“开源”——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的源代码开放,使其在市场上远远领先原本也十分强大的苹果计算机,走进了千家万户。

  “分享是美德”,这是“互联网文化”的一个特点。从这个视角看当今迅速变化的“知识社会”,我们似乎得到不少启示。如何促使那些对人类福祉有意义的技术尽快变成能为人类造福的公共知识?大概这也应当成为知识产权制度需要观照的事情。(蔡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