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印度曾多次遭遇入侵,但灿烂文明没有断流,这是印度大国梦的基础。发现“零”是印度在数学领域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其他的典型还包括阿育吠陀传统按摩、瑜伽、禅定等,而那烂陀大学的设立比西方任何一所大学都要早。印度在天文、哲学、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成就,也都成为其光荣历史的印证。
当前,印度正在收获人口红利。根据2011年统计,印度劳动人口(16岁到64岁)占总人口的63.4%。印度2011年的劳动力约为5.26亿,到2031年有望增长到6.53亿。根据印度劳工报告,未来3年,世界上1/4的劳动人口将是印度人。如果合理利用人口红利,印度的经济增速将会更快,庞大的中产阶级意味着巨大的市场;软件业、基础设施、通信、零售、医疗等部门的价值也达万亿美元,这些领域的投入和产出将会在短期内助力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印度具有丰富的软实力、完备的民主制度以及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法律体系;印度在空间研究和导弹技术上取得了进步,军事能力也在提高。
印度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如金砖国家、基础四国、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二十国集团、上合组织等多边舞台,为印度实现大国梦想提供了推动力。印度通过多边参与,一方面加强了双边、多边关系,另一方面提升了国际地位。
但是,印度与主要大国的关系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2005年印度与美国签署的民用核能协议至今尚未执行;去年印度女外交官在美遭执法人员脱衣搜身并拘留事件差点让两国关系脱轨;美国军援巴基斯坦也让印度不安。虽然两国关系表面上不错,但实则暗流涌动。印度购买一艘俄罗斯二手航母,竟然支出了超过其最初成本3倍价格的费用。常有印度人认为,应将印度的“鸡蛋”放在俄罗斯的“篮子”里,但就国防来说,这对印度没有任何好处。考虑到这些现实,尽管印度在国际舞台上有优势,但要实现它的大国梦想,仍需时日,现在印度还不具备成为大国的综合国力。
在内部,印度的大国梦同样存在多种制约。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印度缺乏战略文化或思维。很多印度人同意美国兰德公司战略分析家乔治·坦纳姆的观点,“印度社会极其复杂和多元,印度精英几乎没有连贯和系统地考虑过国家战略”。不同部门间政策常常不连贯,且视野狭窄。战略文化及其连贯性的缺失,损害了印度文官系统和军队的效率。印度其他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也大致如此。
其次,能否收获人口红利,由青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所决定。人们常说,印度理工学院培养了一小部分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去了美欧等发达国家。由于投入不足和规划差,印度教育领域基础设施也存在问题。
最后,宗教、语言、种姓、阶级分化严重,也让印度整体发展付出了代价。印度政府不仅没有采取措施消除部分社会病,反而一直采取民粹主义政策,造成了不同领域的排外和低效。印度的结盟政治导致其领导人没有时间来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而是忙着安抚结盟伙伴,以避免结盟解体,导致了腐败和政治不稳定。许可证制与不利的投资环境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曾经充满生机的经济前景看起来黯淡了。
如果上述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印度独立前后所激发起来的大国梦仍有实现的潜力。首先,要确保经济快速增长,使印度上升的势头可持续,还可以创造资本以应对各类发展挑战;其次,印度应当实现能源输入多元化,这对避免社会、政治问题至关重要;再次,印度政府应制定长期规划,目前印度还没有任何可与中国“三步走”战略等相提并论的发展规划;第四,如果印度想要收获人口红利,就要在教育和医疗上投入更多;第五,印度应当拓展国内国防工业的广度和深度,因为国防能力不是靠军购就能建立和维持的;最后,印度应当营造和平的周边环境,避免发生冲突。
(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 狄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