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伟抱负与现实之间存在鸿沟
自1992年实施经济自由化以来,印度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增速明显提高。虽然近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印度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其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在实现大国抱负方面,还有很多深层次问题制约着印度的迅速腾飞。
2012年,印度著名历史学家拉马昌德拉·古哈教授在印度独立65周年之际发表文章称,印度在发展问题上,“骄傲与耻辱各占一半”。不少印度有识之士都对印度存在的痼疾和顽症保持清醒的认识,对宏伟抱负与冷酷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抱有冷静的态度。
绝大多数印度民众接受现行政治制度,但对政府的决策效率存疑。由于党派众多,印度社会形成了特有的“分利集团”,在很多情况下,印度政坛都会出现政党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政客利益重于政党利益的怪诞现象。一位美国观察家曾指出,在很多事情上不是印度政府没有制定详尽的发展计划,而是实施计划能力薄弱,呈现出“功能性无政府主义”局面。
从经济情况来看,印度产业结构无法吸纳与日俱增的劳动力。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占比不到30%,特别是制造业水平总体低下,所能产生的附加值和吸收的劳动力十分有限。印度基础设施严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现代化需要。在很多城市,电力供应存在巨大缺口,即便在首都新德里,断电都是家常便饭。能源资源的严重短缺,使印度面临着能源安全的巨大挑战。对进口石油严重依赖,使印度大量外汇源源不断地流向石油供应国。由于投入不足,农业现代化问题十分突出,靠天吃饭的现象普遍存在。
从社会矛盾来看,印度两极分化严重。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有3亿多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如果再算上那些生活在相对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印度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6%。如何使2/3的人口脱贫,是印度实现强国梦的沉重负担。
印度人喜欢和中国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说过,“在多数衡量生活水平的社会指标方面,如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受教育平均年限和免疫接种等,印度与中国的差距在扩大,而非缩小”。印度前海军司令阿伦·普拉卡什曾在参观上海后撰文称,“由于糟糕的治理,印度在每一个衡量发展和进步的指数上都落后于中国。”虽然中国并不是评价印度的参照系,但上述评论或多或少反映出印度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面临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马加力)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