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从加沙地带后撤的以军坦克在以色列与加沙地带边境行进。 新华社/法新
以军地面部队2日晚从加沙地带部分城镇后撤至靠近以色列边境处,有媒体推测以军地面行动可能接近尾声。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仍表示,对加沙的军事行动不会终止。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也强硬表态称,即使以方单方面撤军,巴方武装人员也不会放弃抵抗。
学校再次“流血”
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发言人阿什拉夫·基德拉说,以色列3日空袭再度击中加沙地带一所联合国学校,造成至少10人死亡,30人受伤。
遇袭学校为地处拉法的联合国男校。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发言人阿德南·哈斯纳说:“据信是(以色列)空袭炮弹落到近东救济工程处学校的大门外,这里有至少3000名无家可归者在避难。”
以色列军方尚未承认发动空袭,表示正在调查。
据巴勒斯坦卫生部门统计,长达26天的“护刃行动”已造成巴方至少1680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其中约三分之二为平民。
“基本完成”任务
2日,以军地面部队从加沙地带北部的拜特拉希耶和南部的汗尤尼斯等城镇后撤,重新驻扎在距离以色列边境几百米的地方。这是自7月17日以军对加沙发动大规模地面行动以来,地面部队首次后撤。当天早些时候,以军允许成百上千名为躲避战火而逃离北部城镇的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称当地已经“安全”。种种迹象显示,以军地面部队似有鸣金收兵之意。
以军军官2日向媒体表示,以军发动地面进攻的主要目的——捣毁加沙地带武装人员地道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以色列《国土报》文章称,未来24小时,以军将宣布在加沙地带发现的用于袭击以色列的地道已被全部摧毁。文章说,以军重新部署在边境地带,是为了保证靠近加沙的以色列区域不会遭到武装人员袭击,并随时准备继续作战。
准备继续抵抗
得到以军允许返家的消息,一些离家数日的巴勒斯坦难民开始收拾行装,准备重返家园。但仍有一些人担心在回家途中遭遇不测,选择继续留在联合国的避难所内。“我们不知道该现在回家还是再等上一两天,因为以军的话从来都不可信,士兵有可能再次向我们开火。”一名加沙理发师说。
面对以色列有可能实施的单边撤离,哈马斯不干了。该组织高级官员马希尔·马斯里呼吁难民们不要急于返家。他说,在巴方要求没有满足之前,武装人员将会继续抵抗。哈马斯发言人祖赫里也表示,以色列必须为其所作所为付出代价,哈马斯做好了继续作战的准备。
以方拒绝谈判
面对哈马斯的表态,以总理内塔尼亚胡随即发表讲话称,在完成捣毁加沙地道的任务后,以军还会有其它行动,直到以色列获得真正安全才会收手。“以色列不会忍受火箭弹继续滋扰。我们会有其它手段获取平静,无论需要多长时间。”
2日,巴勒斯坦代表团赴开罗与有关方面商讨重启72小时人道主义停火事宜,但以色列方面以“哈马斯的承诺不足信”为由,取消谈判行程。“无法相信他们(哈马斯)会信守诺言,”以色列副外长察希·哈内格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们不能停止(开火),因为对他们而言,在这一阶段停火,无论是经过安排还是未经安排的停火,都意味着承认最糟糕的失败。”
(综合新华社消息)
观察
巴以为何难罢手
本轮巴以冲突至今已26天,双方仍无偃旗息鼓的迹象。相比之下,5年前以色列发起的“铸铅行动”在第22天以以色列单方面停火而告结束,2012年的“防务之柱”行动则是历时8天后由埃及斡旋而双方达成停火。这一次停火为什么就这么难?
与以往相比,这一次调停巴以冲突的大环境确实有所不同。一方面,近几年中东政治格局显著变化,埃及、叙利亚、伊朗、土耳其等地区大国的内外生态均有改变,巴以双方可借助的力量也各有消长;另一方面,美国的中东政策频频失误,顾此失彼,其影响力不复往昔,解决巴以矛盾的能力和意愿也都明显下降。
要充当巴以冲突的“和事佬”,除了对双方都有一定影响力,还必须相对公允。以往成功斡旋的埃及,这次并不太“给力”,因为塞西政府对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态度远比不上穆兄会执政时期,而哈马斯对其关闭拉法口岸、切断加沙与外界的唯一通道一直十分不满。
美国的调停更像“走过场”。国务卿克里在近两周里先后到访开罗、耶路撒冷、拉姆安拉、特拉维夫和巴黎,总统奥巴马前后也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打过不止一通电话,但他们“卖力”的调解却收效甚微,巴以双方乃至阿拉伯盟友都没太给美国面子。以色列媒体甚至讽刺说,克里穿梭斡旋不过是在制造“越来越大的尴尬”。
事实上,美国一直视哈马斯为“恐怖组织”,其明显偏袒以色列的做法既不能获得地区国家认可,更不可能让哈马斯买账。本轮冲突以来,除了允许以军使用美国在以色列境内存储的弹药,美国还“大手笔”资助以色列2.25亿美元,以补充用于拦截哈马斯火箭弹的“铁穹”导弹。相比之下,美国向加沙提供的人道援助只有4700万美元。
除了外部调停,要达成停火更需要当事方的政治意愿。然而,由于冲突双方坚持“零容忍”模式,曾多次同意的暂时停火都横生变故,终成一纸空文。
面对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巴以双方应该认识到,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双方有必要展现出理性、负责任的态度,为实现停火而真诚努力,让巴以百姓早日远离战争和恐惧。
新华社记者 刘黎
(据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