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全球新义之一:中国方案增益世界

作者:韩墨 来源:新华网
2014-07-31 18:18:06

  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记者 韩墨)“今后所有澳大利亚企业都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而中国伙伴也能更自如地用本国货币与澳方交易,”对于几天前刚刚在澳启动的人民币清算系统,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首席执行官库帕给出简练的描述。

  由中国银行和澳大利亚证交所共同开发的人民币清算系统28日宣告运行。在澳的生意人们可通过这个平台,便捷地实现人民币结算,还可在可预见的未来享受到人民币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结算服务。

  “人民币正在开启盛大旅行”,英国《卫报》在一篇文章中感慨。近两年来,人民币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国家的热捧。国际金融协会7月的报告说,人民币过去一年在全球的使用率翻了一番还多,与瑞士法郎并列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中国央行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同比增长37.3%。

  迄今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同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超过2.7亿元,其中仅2013年的互换协议金额就达1.1亿元。今年以来,央行还与法国、卢森堡等5国签署人民币清算合作备忘录,一个散布于香港、新加坡、首尔、伦敦、法兰克福等城市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矩阵正在成形。人民币作为一种新型“中国制造”,登上全球舞台。

  货币触角向外延伸,是中国契合全球经济结构性需求的结果,更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贡献水准和层次的跃升。正如海外不少专家所言,人民币如今迅速成为“全球公共品”,并非中国单方面努力所能实现,其动力植根于国际经济秩序的深层调整,得益于中国与各经济体的高频互动。

  “2008年金融危机,表明原来的国际金融货币格局存在重大缺陷,”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说,“美国以占全球20%的经济总量,要承担52%的国际货币这种公共产品供给,显得有心无力。这两年,欧洲多个国家主动争取人民币产品,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市场需求,中国的做法可看作是对这种需求的呼应。”

  这种需求的出现并不突兀。金融危机6年来,全球处于缓慢、不均衡复苏当中,多极化趋势更为明显。发达国家整体缺乏活力和重大突破,而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辐射力渐宽,但也面临新的发展瓶颈。从欧洲到非洲、拉美,要求优化国际经济秩序、变革治理架构的声音四起,不少国家希望逐步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

  不少专家指出,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全球化,主要特征是从过去以寻求市场开放为主,向制度深化、框架重塑、权责再配方向转变。近年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等自贸谈判层出不穷,即为明证。这种新全球化,不仅是人民币迈向国际的驱动力,更是中国应有作为、大有可为的新地域。

  如何顺应全球新形势?新一届中央决策层履新以来,用一系列重大布局和战略创新,作出了回答。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呈现于世人面前。

  本月的金砖国家峰会上,中国、俄罗斯等5个金砖国家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银行)与应急储备安排,旨在为发展中经济体提供基建融资和金融防火墙。这两大国际新机制从无到有,中国无疑是最重要的推动方之一。

  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全球经济主任研究员隆巴迪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进展缓慢的背景下,两大机制有助于金砖国家发挥日益增强的经济力量。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金砖银行将成为中国更宏大战略的一部分。

  这个宏大战略,就是中国领导人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近几年,中国连续实施开放战略布局,提出“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整合”,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国际格局再优化的积极力量。

  立足区域和周边,中国正着手构建中韩、中澳等18个自贸区,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已签署12个自贸协定。基于对区域共同发展需求的敏锐观察,中央决策层还陆续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促进亚太地区互联互通等国际合作构想。

  放眼国际,中国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战略,水陆并行,视角宽广,着眼长远,希望通过资本、商贸和人力资源的大聚合,构建一个涵盖数十个国家、近30亿人口的国际化经贸合作大平台,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铺设一条共赢之路。

  “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胸怀。在新一轮全球化中,中国将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舞台——不再局限于向世界供应物美价廉的产品,而是借助其实力与影响力,向世界贡献更多的经贸合作解决方案,提供更多促进全球共生共荣的国际公共产品。

  正如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所说,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包容性战略,让他国分享中国崛起的成果,将自身发展成为推动亚洲和世界繁荣的积极因素。“中国方案”正推动全球经济向着均衡、普惠的方向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