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专家:实现中国式增长 印度向中国取经

作者:记者 李圣依 来源:环球网
2014-07-31 16:51:00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7月31日文章,原题:印度的中国梦 近几年来,中国和印度都成长为全球经济超级大国,其中中国更为领先。但是,随着中国增长减速以及结构调整需要日益尖锐,印度新总理莫迪的经济改革措施能让印度赶超中国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其动力来自充足的低成本劳动力、高储蓄和投资率、重大市场改革、外向型政策以及审慎的宏观管理。中国领导人现在希望通过发展技术更先进的产业让中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印度经济表现没有中国那么引人注目。印度经济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幅加速,动力来自贸易自由化和其他经济改革。接着,印度的改革出现了停滞,财政和经常项目赤字飙升,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回落到4%至5%。结果是中国跑在了印度前面,去年中国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1850美元,是印度的5350美元的两倍多。问题在于莫迪刺激增长的政策是否能在未来几十年缩小两国的收入差距。

  但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使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并不只是人口结构的功劳。印度领导人必须发展全面计划,消除经济竞争力壁垒,扩大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并改善工人的教育和技能。目前,印度在全球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上名列第60,远低于中国的29名。而中国的名次与韩国(第25名)和法国(第23名)等高收入国家相当。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印度长期经济繁荣基本动力不足。与此同时,印度应该扩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而为日益增加的劳动力大军创造就业机会。制造业只贡献了印度总产出的15%,而中国为31%,因此在这方面印度大有可为。

  从这个角度讲,印度具有可以向中国取经的优势。中国通过建立强大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基础、将工人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改善全部门生产率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如今,农业部门只贡献了中国总就业的三分之一,而印度为二分之一。

  印度的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增长将取决于其建立灵活劳动力市场的努力,其核心是放松过时而复杂的就业法。印度正式部门的工人法定保护比大部分发达国家都要大,也比中国要大,强制要求随着雇员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莫迪似乎决心要通过改善商业环境提高印度的竞争力。比如,他已经宣布了刺激保险、防务和通信方面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措施,包括提高基础设施支出和新的鼓励储蓄和投资的税收激励。印度政府还继续前任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政策。莫迪的计划所欠缺的是大力关注扩大印度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将与计划中的改革一起让印度能够抓住有利的人口结构所带来的机会,实现中国式增长。(作者:李钟和 高丽大学经济学教授、亚洲研究所主任,前韩国总统李明博国际经济事务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