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对外贸易增长靠什么?

来源:国际商报
2014-07-31 10:21:00

  7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努力稳定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落实完善促进外贸发展政策,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有力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3.7%下调至3.4%。如此大幅度的调降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担忧,认为不景气的外部市场会拖累正在艰难“爬坡”的中国外贸增速。

  与此同时,7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努力稳定对外贸易,落实完善促进外贸发展政策,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

  在外部市场预期并不乐观的大背景下,中国外贸该如何前行?

  外部市场仍在恢复

  IMF的报告将美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2%下调至1.7%,创下危机结束以来最低水平。

  IMF还预计,欧洲、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并不乐观。此外,IMF下调了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2014年经济增长率。

  但对于上述预期,一些专家并不认同。“我的感觉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目前确实不景气,但发达国家经济一直在恢复中。”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主任赵玉敏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她认为外部市场并没有IMF预期的那样悲观。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经济还在不断调整,可能需要一定时间,但总体的趋势还是向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室副研究员高凌云也表示,目前全球的经济增长态势没有太大的变化,从中国的角度看,也没有看到向上或者向下的拐点出现。“IMF的数据对于政策制定有一定参考性,但中国没有必要过分在意。”高凌云认为,中国外贸增速趋缓是一个长期的趋势,短期的外部市场变动影响有限。

  “我们目前的判断是外需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回暖,虽然这个变化不一定会给中国外贸带来多大利好。”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国际品牌研究管理中心主任许京强调。

  关键在于提升竞争力

  事实上,对于上述情况,国家层面也早已意识到。7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要求,要努力稳定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落实完善促进外贸发展政策,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有力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完成外贸目标,应对外部市场波动,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即便外需下降,也是国际市场进行选择的结果。过去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被替代,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成本或技术没有达到市场的需求,即自身的竞争力在下降。”赵玉敏指出,过去我国外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要素方面,包括人力、土地、资源等,现在的关键是提升制度竞争力,如果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方面能提升,会大大抵消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在这方面,中国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可挖。“如果能起到引领作用的话,那么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但不会减少,还会进一步增加。”赵玉敏进一步补充说。“当前中国外贸关键还是要做好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及创新等方面的工作。”高凌云表示。他同时认为,只有贸易多元化,才能应对外部环境的冲击。这个多元化包括市场多元化、产品多元化以及贸易结构或方式多元化。“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是非常合理及匀称的,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影响也是有限的。”高凌云说。

  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有专家建议,政策落实也得跟上。“中国外贸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上半年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增长了40%,这也带动了其他包括原材料等在内的成本上升。目前虽然有相关政策,但没有真正落实。”许京对记者表示。

  赵玉敏也认为,完成今年外贸目标并不难,我国在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方面有很大潜力,只是在政策扶持和落实方面还不是很到位。包括服务贸易出口退税等,好多配套措施还没有安排好,政策落实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