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高新技术新能源合作空间巨大

来源:南方日报
2014-07-30 07:41:00

  中国领导人为期13天的拉美之行日前完美收官,成效显著:签署各类合同和框架协议150多项,涉及金额约700亿美元,涵盖能源、矿业、电力、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领域;更重要的是,此次拉美之行进一步拓宽、加深了中国的全球经济视野。

  值得关注的是,中拉领导人共同宣布正式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并宣布将在10年内力争完成5000亿元的贸易规模。中拉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未来中拉经贸合作空间如何?请专家为您解读。

  论坛嘉宾

  柴 瑜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所长助理、经济室主任

  杨首国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副所长

  王友明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发展中国家研究部主任

  主持人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赵晓娜 实习生 农海默 朱竞雅

  谈经济互补中拉产业结构互补推动经贸发展

  南方日报:进入21世纪以来,中拉经贸合作逐渐展开,并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迅速升温,原因何在?

  柴瑜:中拉经贸合作发展迅速,这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拉美国家发展诉求有关。在较长时间内,中国都是从美欧、日韩进口高技术中间产品进行加工改造,过程中能源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而拉美国家经济潜力没有得到释放,但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条件,中国为其提供了广阔市场,在国际大宗商品、能源资源价格飙升的背景下,极大改善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

  杨首国: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出于对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拉美能源的需求逐步加大;从拉美各国的角度来说,许多拉美国家都制定了亚太战略,而其战略的中心要点便是推动和中国的关系。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国家经济的不景气促使拉美国家把更多目光投向中国,希望在将一些资源型产品出口到中国的同时,从中国进口一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

  王友明: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发达国家经济严重受挫,中国加大与新兴国家之间的投资和贸易,其中,对东南亚、拉美、非洲这些地区投资规模和贸易总量明显增大。

  南方日报:就目前而言,中拉双方产业结构是何种关系?

  柴瑜:中国同拉美双方产业互补性非常强。两者相较,中国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劳动力,而拉丁美洲整个区域不到6亿人,但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如果能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将为双边经济增长提供强劲推动力。

  杨首国:目前中国和拉美贸易结构过于单一。我国从拉美进口的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而拉美国家主要从我国进口工业制成品,这导致很多拉美国家都采取了一些贸易保护措施。

  王友明:过去中国和拉美之间的产业结构在多方面都有雷同,因此,拉美许多国家对中国实行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近年来,中拉双方为了防止产业结构雷同对彼此的就业、贸易而产生的摩擦,有意扩大了双方在高新技术方面合作。中拉双方贸易范围领域不断地扩大,不仅突破了传统产业的模式,而且在贸易摩擦方面也有所改善。

  谈合作亮点对拉金融基础设施投资实现互利共赢

  南方日报:访问期间,共签署各类合同和框架协议150多项,其中的亮点是什么?

  柴瑜:中国领导人此次拉美之行敲定多个大订单,可谓“亮点纷呈”。与东盟、非洲等地不同,拉美人均收入水平很高,如何同富足的国家、地区“做生意”是个很大的挑战。

  杨首国:这次访问使金融合作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双方的金融合作可以推动拉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利国利民。目前看来,拉美国家对中国资金、技术的期待越来越高,而中国也更深入影响着拉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王友明:本币互换可以为中拉双方经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既降低了金融风险,又可增加利润。中国此次同阿根廷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将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南方日报:在未来,一条自秘鲁太平洋沿岸穿过南美大陆直到巴西大西洋沿岸的两洋铁路将建设完成。这对中拉双边经贸合作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柴瑜:实际上,公共财政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短板,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既有资金、技术,也有走出去的愿望,这种互补正好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也有助于中国企业贸易物品的流通。

  杨首国:两洋铁路对于中国的商品进入拉美乃至欧洲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通道,同时也便于使拉美的能源资源更方便快捷地运到中国,毫无疑问会对中拉贸易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王友明:两洋铁路建成将是世纪工程,也可以说是陆上巴拿马运河的一个新版本,可以有效降低各国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能够不断给当事国中国、巴西、秘鲁以及相关地区物流、就业、产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利益,对中国企业未来走出国门也是一种示范效应。

  谈经贸前景5000亿美元目标很可能超额实现

  南方日报:此次访问中,双方达成10年内力争实现中拉贸易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实现这个目标的动力何在,能否顺利实现这一目标?

  柴瑜:中拉贸易10年内力争达到5000亿美元可谓是个宏伟目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巴西、智利等拉美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伴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型国家转变,产业优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需要寻找产业承接地,这些产业可以在拉美地区得到进一步的施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中拉经贸合作在此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伴随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拉美对中国而言是一块潜力巨大的“新大陆”。早在2004年,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从战略意义上认识拉美,有力促进中国同拉美的经贸合作;此次领导人出访拉美,可谓进一步把握中拉经贸合作的战略机遇期。

  杨首国:中拉经贸合作的空间在于改善单一贸易结构、扩大贸易关系,不局限于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互相贸易关系,这就需要挖掘双方市场潜力。中国经济在未来可以保证7%的发展速度,对拉美原材料的需求仍然很大;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潜力也没有完全释放,与中国的产业合作将成为扩展贸易的重要途径。

  王友明:这个目标切实可行,甚至有可能超过。未来中拉经贸合作的最大空间在于高新技术、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三大领域,中国与阿根廷、巴西农业合作方面空间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古巴可以说是中国对拉美开垦的沃土。古巴如同上世纪50年代的韩国,急需外资,新的外国投资法、马特列尔港的设立,较低的最低工资标准,外资外贸官员的支持,理论上都对中资企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由于之前我们国家对古巴新特区和新外国投资法宣传力度的欠缺,未来双方的合作空间仍然很大。

  南方日报:中拉论坛将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柴瑜:中国-拉共体合作论坛是一个整体合作机制,这种模式在中国同东亚、东盟、非洲等区域的合作中证明非常有效。双边经贸合作不少事务需要国际上多个国家进行协调,中拉论坛将为中国同拉美整体合作提供可能性,产生规模经济。

  杨首国:中拉论坛的核心思想是推动整体合作。拉美共有33个国家和地区,贫富差距较大,各国对中国的需求各不相同。建立中拉论坛对中拉贸易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包括一些未建交国家,通过中拉论坛也可以拓展经贸关系,这也是我们拓展贸易的一个增长点,我国在拉美还有12个未建交国家,通过中拉论坛也可以拓展与未建交国家的经贸关系。

  王友明:中拉合作论坛是具有规模效应的整体合作,现在两轮齐转,多边推动双边,双边拉动多边,这种良性的互动机制将促使中拉经贸双边合作释放新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