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来自一战100周年的警示

作者:李学梅 来源:新华网
2014-07-28 20:40:41

  新华网北京7月28日电(记者李学梅)整整一百年后,不少人对一战的爆发仍然感到不可思议。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以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为由,向塞尔维亚宣战,从而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那个狂热而混乱的夏天,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就像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天方夜谭。因为很难想象,在一个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国经济彼此依存的年代,以文明著称的欧洲国家会兵戎相见;也很难想象,数千万生命的无辜消逝,不计其数的财产损失,至今仍在化脓流血的伤口,竟肇始于部分当权者的私心、盲目与固执。

  历史没有如果,结局亦无从改写。然而,从这场人类文明的浩劫之中,我们依然可以获得些许启示。

  首先,是什么让战争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如果说二战是一场正义战胜邪恶的战争,那么一战呈现于世人面前的,则是均势难以为继下帝国之间的争权夺势。扭曲的战争观、安全观和外交理念,加之对形势的误判,使得当权者做出了荒谬而错误的选择。在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斯多夫·克拉克眼中,他们无异于一群“梦游者”,“醒着,却什么也看不见,被噩梦所困,却意识不到他们即将实施暴行的真实性。”

  其次,战争的爆发并非不可避免,相信战争不可避免的宿命论才有可能导致战争。在众多史料及文学作品的描述中,一战爆发前夕,不少人甚至将战争视为夏季到来前的暴风雨,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丘吉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书中写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怪的情绪。这些国家由于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于是转而热衷于搞国内争斗或挑起国际争端……人们竟至于觉得这个世界希望灾难。”

  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当硝烟散尽,一战留下的伤疤依然隐隐作痛,它不仅是泛黄史书中的血泪记忆,更真实地存在于当今世界的方方面面。在欧洲,不时被发现的遗留炮弹提醒着人们战争的过往;在中东,宗派、领土纠纷挥之不去,暴力冲突难以化解,其根源正是一战后列强在利益驱动下的强行划分。

  此外,如纽约大学历史教授露丝·本-吉亚特所说,一战可悲的遗留效应,还在于人们对暴力的习以为常和对新型杀伤性武器的接受。比如化学武器,其效力在一战中得到了充分证明,也为其在多国军火库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更令人遗憾的是,在一战百年到来之际,一些西方媒体将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试图通过扭曲历史为“中国威胁论”提供论据。此外,“修昔底德陷阱”被频频提起,暗示中国的崛起可能改变现有国际格局,将世界再次拖入战争深渊……

  然而,一时的逆流,阻挡不了历史滚滚向前的洪流。当今世界,早已不是弱肉强食的一战前夕,中国为维护亚洲乃至世界安全秩序所做的不懈努力,足以令所有谣言不攻自破;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也使得和平、发展、合作日益成为时代主流和国际共识。

  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言,如果说过去100年带给我们什么教训的话,那便是我们命中注定要相互合作。在过去的100年中,人类既经历了极端的合作,也经历了极端的冲突,面对似曾相识的选择,我们会以何种方式加以应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塑造我们未来人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