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美国传媒真相:美国新闻业“道德沦丧”

作者:理查德·托费尔 来源:新华国际
2014-07-28 20:38:52

  据今日出版参考消息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7月15日文章】题:书评:《935个谎言》(作者理查德·托费尔)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公职人员廉洁研究所(CPI)的成立,查尔斯·刘易斯或许是美国为启动非营利性新闻业做出最多贡献的人。因此他要说的话是值得注意的,尤其他的主题包括了新闻业自身的命运。刘易斯的《935个谎言》会回报这种关注,尽管不是马上。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平淡无奇。它详细讲述的是,从东京湾事件、“自由之夏”民权运动到“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和“水门事件”,以及从智利政变到伊拉克战争,美国如何逐步失去了它的纯真———它的各种失足、违规,以及它修复国家理想的种种尝试。整个一章没有新突破,只是致力于讨论美国顽固的种族问题。这本书的历史叙述意在显示“美国道德的沦丧”,这也正是该书的副标题。这本书的标题指的是小布什政府就伊拉克问题发布的935项声明。刘易斯断言,这些声明都是错误的。

  但是请继续往下读,或跳过去读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主要是一个回忆录,并且几乎全讲的是新闻业。它对电视新闻提出了一个圈内人作出的最严厉的批评。从1977年到1989年,刘易斯为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频道工作,然后又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新闻节目《60分钟》工作。

  他把我们带入唐·休伊特制作的《60分钟》,并分享了很多不快的经历。刘易斯说,随着电视新闻开始设法吸引广大受众,这些频道会“对调查报道的幻象感兴趣”。由于时间上的压力,他们在这个领域的几乎所有工作都是从其他人(通常是纸媒)做过的工作中派生出来的。他说,人脉广泛、有权有势的个人和企业如果在行为和政策上出现问题则不会受到调查,“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拥有的社会关系和权势”。

  让刘易斯最沮丧的一件事同休伊特有关。休伊特是《60分钟》的执行制作人。他拒绝播发刘易斯有关前政府官员为外国利益集团充当美国游说者而获利的一个报道。休伊特的目的是要将他的好友皮特·彼德森的名字从报道中删除。彼德森当时是黑石集团的董事长。这则报道中出现了一张照片,其中有5位微笑的黑石集团主管,他们都曾在政府任职。照片刊登在一份日本报纸的广告中。这则广告的目的是为这些前官员的游说业务拉生意。刘易斯的顶头上司迈克·沃利斯在争吵中恳求刘易斯将彼德森的名字删去,但没有成功。但休伊特更狡猾,他拒绝安排播出这个节目。最后刘易斯只好顺从了休伊特的要求,但在该节目播出后的第二天辞职离开。

  关于ABC,刘易斯谈到,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主管鲁恩·阿利奇曾在“企业员工”的要求下枪毙了一个有关烟草的报道,因为阿利奇担心,播发这个报道可能会让ABC在一项针对它的诽谤诉讼中遇到更多麻烦。

  当刘易斯转向报业的时候,该书的批评就不那么站得住脚了。刘易斯认为,自1968年以来,报纸的调查新闻一直处于衰退期。他将衰退的原因归结为“短视的贪婪和不断加强的企业化”,却没有找到真正的罪魁祸首———数字革命。实际上,数字革命对报业模式造成了巨大破坏。

  刘易斯离开广播电视台以后,他的个人故事没有结束。CPI于1989年底开张。这个中心的任务是“使用准新闻、准政治学的方式”根据公众利益来从事调查性工作。它发布长篇报道,后来还出版书。CPI的确是美国首个独立的非营利性新闻编辑室。

  作为一名非营利的企业家,刘易斯还创办了国际调研记者协会和其他旨在促进和从事非营利性报道的机构。他的反思凸显了那些大型新闻机构固有的局限性,并体现了一种希望,即一些新生力量将填补新闻报道中的空白,并因而扩大公众民主治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