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8日电 近日,民政部举行首个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张卫星公布了2014年上半年社会服务和救灾工作情况,以及“中华慈善奖”的评选改革。
张卫星介绍了今年上半年,民政部在养老、最低生活保障、防灾减灾、慈善事业等8方面的进展情况。
在养老服务方面,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7234个;拥有床位509.8万张,同比增长18.22%;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5.2张,同比增长了13.26%。在慈善事业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2.5万个,民政部门直接接受社会捐款20.5亿元,今年上半年共有305.9万次困难群众受益。
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今年第二季度全国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391.9元,同比增长11.34%;月人均支出水平是262.6元,同比增长10.71%。农村低保年人均保障标准是2590.4元,同比增长14.4%,年人均补助水平是1423.4元,同比增长13.05%。
另外,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介绍了“中华慈善奖”评选方法的重大改革。改革主要体现在9方面,首先是调整了评奖周期,压缩了表彰名额,由过去一年一次改成两年一次,同时将表彰名额由每届100个减少至每届不能超过50个。在提升了评选程序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华慈善奖”的门槛。
中华慈善奖今年开始也不再设置固定的奖项,而是结合当下的政府工作以及社会慈善发展的具体需求来确定。还将邀请各方面热心慈善事业的代表人物共100人,组成一个“中华慈善奖”的评委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改革中,还建立了惩罚机制和奖项撤销机制。被推荐或自荐参加“中华慈善奖”评选的个人、企业、机构或项目,填报评审材料或者在网络投票中弄虚作假的,一经核实,6年内不得再行申报。获奖者出现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或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要对其已获奖项予以撤销。(实习生 熊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