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今日出版参考消息报道,【日本《产经新闻》7月27日报道】题:中国各地纪念日清(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25日是日清战争爆发120周年,中国媒体日前纷纷进行了有关“甲午战争120周年”的专题报道。
与此同时,中国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主办了“历史不能忘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展”。日清战争期间曾经发生激战的山东省刘公岛25日也举行了纪念活动,来自北海舰队(中国海军主力舰队之一)的官兵参加了这一活动。
24日,一个有关甲午战争的研讨会(指《参考消息》主办的“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本报注)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举行,各界人士及海内外专家出席了这次活动。据与会者透露,很多人在会上指出,与其一味指责日本,不如分析中方战败的原因,军方试图借助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来增加国防预算。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7月25日文章】题:分析:甲午战争120年后的中日历史观
中日两国这几年来,因为钓鱼岛/尖阁诸岛问题,关系陷入了可谓是罕见的低潮。
在这种时刻,中国大规模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也就很容易被解读成所谓的“操纵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
但是中山大学专家袁伟时认为,外界不应如此看待中国的纪念活动。他表示,中国的习惯是逢五、十、百等数字时,就会举办大规模的活动。
他还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为例,并说现在中国民众已经不是那么容易陷入民族主义或者民粹主义的“狂潮”之中。
中日双方不论是学界或者是官方,似乎在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的观点和记录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双方只有“日本战胜”的这一段是相同的,其他部分,还有甲午战争对东亚、甚至全世界历史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看法,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27日报道】题:北京因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而得分(记者黄忠清)
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日。鉴于当前中日关系紧张,外加北京推动军事现代化进程,今年的甲午战争纪念日较往年得到了媒体更多的关注。
分析人士表示,对中国来说,纪念甲午战争在国内外都有利好因素。它使北京得以在全球舞台上宣称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同时向国内民众传递出改革对保家卫国至关重要的信息。
2014年和1894年同为甲午年。这种重合促使一些鹰派表示,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国备受屈辱,如今强大起来的中国应该为此复仇。
北京近期频频提及南京大屠杀和抗战爆发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凸显中国在过去遭受的种种苦难。
分析人士表示,重视这些纪念日是一项范围更加广泛的国内计划的一部分。
悉尼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专家袁劲东说“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终极目标是,让中国摆脱历史上外国列强对其造成的屈辱。相较其他国家,日本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屈辱更多。”
澳大利亚独立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本杰明·赫斯科维奇表示,纪念甲午战争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有利无弊
赫斯科维奇说,日本可能被描述成扩张主义者和占领国,中国战败则由于清帝国的无能。
他说:“对北京来说,这是个完美无缺的信息组合。一方面,这显然给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以及东京不可信任的说法增加了分量;另一方面,它看上去证实了现代化和改革对保护国家至关重要这个经验教训。”
历史学家列出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诸多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是原因之一。
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专家克里·布朗表示,甲午战争显示中国缺乏进步,现代化由此成为中国摆脱受害者身份的途径。
布朗说:“这一重生和强国历程一直持续至今。在面对这段历史时,中国领导人的言论和行动之所以如此动情,原因也在于此。”
赫斯科维奇表示,重提甲午战争不是为了深入地分析历史,而是提醒,中国如果不实施全面改革,就会面临巨大危险。
他说,甲午战争纪念日传递出的这个信息,“与中共的经济改革日程和反腐败运动完全吻合”。
“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24日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