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航空安全

作者:张丰 来源:新华国际
2014-07-25 11:14:48

  据《成都商报》报道 7天,3架,458人。2014年7月,也许是人类航空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月。如果再加上3月24日失联的马航MH370航班,239人杳无音讯,在2014年,较大的空难,可能已夺去697个生命。

  在空客A380和波音787已大量投入使用的今天,航空飞行已经在强调舒适性,但这一系列空难让人们警醒:坐飞机还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吗?周围几个准备出行的朋友,都在感叹,不敢坐飞机了。

  我一位同事曾经历过飞机迫降,他乘坐的航班,在广州机场上空盘旋一小时,以耗掉多余的燃油。自那以后,他就不再乘坐飞机了。2008年,他到北京报道奥运会,乘坐火车。2010年世界杯后到云南腾冲休整,他仍然乘坐火车,当然不得不到昆明转乘汽车。当晚,早过了他按计划要到达的时间,但他迟迟没有抵达酒店。手机关机,在几小时内,全世界都无法联系到他。他的妈妈,甚至已经报警。

  恐惧,本质上是因为人无法控制面临的局面。乘坐飞机,当然最有理由恐惧。但是这位同事的经历证明,即使是火车、汽车,仍然不能让人完全放心。甚至,手机没电造成的短期失联,都会给周围人带来恐慌。到底哪一种交通工具更安全?在概率和统计学意义上说,也许会有答案。但是,安全说到底是一种感觉,和个人体验有关。3年前的7·23动车事故,一度让刚起步的中国高铁陷入广泛质疑,但3年过去,高铁广泛普及,安全和快速让其成为航空的有力竞争者。这几天连续有飞机失事,媒体无暇他顾,现实中似乎也很少有人再想起3年前动车带给人们的伤痛。

  能战胜恐惧感的,也许只有时间。连续几起空难,让人们重新审视航空安全。技术层面,查找缺陷,淘汰落后机型,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恶劣天气或飞行员的操作失误,牵涉到人和管理的层面,要改进就更为困难。最棘手的是,这个世界本身似乎越来越不安全,区域性的冲突和安全危机层出不穷,而随着技术进步,国际规范难以制约的各地反政府武装,手中的武器越来越精良,这一切都让航空飞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因素。要解决这一层面的风险,航空公司显然是无力的,需要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而这显然是短期内难以实现的。

  具体到乘坐飞机的个人,在乘坐飞机时,除了考虑机票打折力度外,也许要更多地考虑航空公司的美誉度,所选择机型的性能,甚至对普通人来说非常陌生的概念:航线。这个夏天,空难会给不少人留下心理阴影。希望灾难到此为止,否则整个航空业会面临信誉问题。张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