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来源:人民日报
2014-07-25 07:17:05

  (二)

  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毛泽东曾说过,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一件坏事,但它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人民觉醒了,掀起了抗日运动,进行了抗日战争,一盘散沙团结起来了,睡狮觉醒了。

  同伟大的抗日战争结局截然相反的甲午战争,给中国人上了怎样一课?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到中法战争,清朝被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敲打得一蹶不振。然而,清朝政府并未痛定思痛,走出自我蒙蔽的怪圈。

  英国人赫德主持清朝海关近半个世纪。这位零距离旁观者有过这样一段形象的描述:“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作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修修补补、搞点洋务,充其量不过是困境下的一种应激反应。但就是这种难成气候的应激反应,竟造就了清朝臣民头脑中的“同光中兴”,编织出一段“太平盛世”。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甲午战争带来的亡国灭种之危终于让中国人睁开双眼,实实在在掂量出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的分量。

  找回现实感还远远谈不上真正的觉醒。真正的觉醒,是崇高人格精神的回归、炽热爱国情怀的释放,是拼了性命也要革除痼疾、闯出一片新天地的血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世界的荡涤升腾。

  在丧权辱国的甲午战争中,这种精神、这种情怀和这种血性,如啼血杜鹃惨烈绽放。

  北洋水师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炮弹垂尽之际毅然下令撞击日舰吉野号。致远号不幸被鱼雷击中,邓世昌坠海后拒绝部下的救助,甚至将救主的爱犬按入水中,用生命践行了“誓与日舰同沉”的诺言。

  《纽约时报》对甲午战争有过这样一则报道:“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号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文宣)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如此强大的文化传统支撑,有为国捐躯者的精神感召,中华民族再一次历经磨难而不倒。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同盟会成立、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从甲午惨败到抗战胜利,中国又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华民族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苦难辉煌的交织中找回了赖以生存的精气神。

  (三)

  每一次从战争走向和平、从衰落走向复兴,无不是以涂炭生灵、捣毁民生、中断社会发展进程为代价的。

  中华民族如何才能摆脱近代以来浴火重生的宿命,始终作为一个强国守住尊严、永续发展?

  在意大利史学家克罗奇眼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为了从甲午战争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启迪,我们需要回望更加久远的过去。

  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辉煌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被誉为“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然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有为君主,对世界范围内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浑然不觉。时代大潮汹涌澎湃,中国这艘古老的大船却在落日的辉煌中搁浅了。

  马克思1858年在《鸦片贸易史》一文中写道:“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如果说“殊死的决斗”预言了“陈腐世界”同工业化造就的“最现代的社会”之间的历史性碰撞,马克思对中国人精神气质的描述,则道出了大清江山百余年间沦为“纸糊的破屋”的缘由。无视世界大势、固步自封、作茧自缚,注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衰亡。

  生死攸关,奋起一搏方有转机可言。可悲的是,大清帝国既找不到变革制度的勇气、更新战略的智慧,更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豪壮。无人照看的国家没落涣散,大官唯争权,小官唯争宠,百姓唯争利,军队丧失战斗力。

  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白宫密报甲午战况时写道:“中国人中之最无智识而最愚笨者成为统治者。中国政府几乎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大小相欺。中国军队中贪污吃空额、营私,盗窃公物,扣饷以为常……”

  1894年12月13日,《伦敦每日新闻》报道称,只要外国公司引诱或贿赂他们(清廷官员),再老掉牙的枪支或陈旧的弹药他们都会购买……看看这些枪是什么货色吧:外观上还像那么回事,但托盘根本没有加工好,枪口也挫得十分粗糙,螺丝上得敷衍了事,有些螺帽都掉了,连接处都松开了。

  日本战时刊物《日清战争实记》如此描述自己的对手:有将军携带妓女的,有打着蝙蝠伞的,有带着鸟笼的,队伍里有唱歌的,有怒骂的,有快走的,有慢走的,千差万别、千奇百怪。

  “在战争中,精神之于物质是三比一。” 拿破仑这句话给清朝甲午惨败提供了有力注解,也道出一个民族把握命运、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