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对非洲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0%(图)

来源:人民日报
2014-07-25 00:00:00

  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

  国内有网民认为,“中国还有1亿多人口没有脱贫,为什么我们还要援助非洲”,有“这样做是吃了亏”的抱怨。

  由于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现实使命,一致或接近的国际问题立场,中非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援助和被援助关系,也不是短期的“同路人”或“利益共同体”,而是如习近平主席去年在坦桑尼亚演讲时所说,“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是休戚与共、志同道合的长期战略伙伴。这种关系,不能用世俗的“吃亏”或“沾光”去定义,而是平等互利、义利统一、合作共赢的关系。

  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十分贫穷的时候就“勒紧裤腰带”,支持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花大钱修建坦赞铁道,没图非洲的一滴石油或一块矿石。而非洲兄弟1971年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问题上,则顶住了来自美国的强大压力。改革开放后,中国调整对非政策,在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传统援助的同时,重点转向互利合作。中非经贸合作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同非洲的经贸合作,至少拉动了非洲20%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国的产品、服务、技术和工程遍布非洲,中非双方都从合作中受益。

  中非经济互补性极强,在政治上也是天然的朋友和伙伴。李克强总理在亚的斯亚贝巴的演讲中,阐述了新时期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的“四六一框架”,特别强调实施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减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及和平安全合作等六大工程,以及帮助非洲实施跨国高铁、高速公路和区域航空“三大网络”。中国乐于同非洲共享发展经验,希望非洲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和技术,通过中非产业战略对接,增强非洲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双方合作提质增量,达到新的高度。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和非洲一系列发展宏观计划的呼应衔接,必将产生“1+1>2”的积极效应,为双方的共同发展插上翅膀。

  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区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非洲转移的成功范例。我曾三次参访该园区,每次都惊喜地看到它的新变化。2010年第一次去时,那儿只有一家水泥厂在生产,园区门口一大群牛在吃草。2011年去时,华坚制鞋厂的生产线已开工,这家民企从谈判到设厂只用了4个月。该国前总理梅莱斯感慨地说,“早就知道中国人办事效率高,但没有想到会这么高。”2012年,已有汽车装配、建材等十几家中企在园区落户投产,厂房连成一片,生产场面热火朝天。埃塞俄比亚有9000万人口,失业率高达40%,当地劳动力成本约为我国国内的1/4到1/5。每逢园区招工,十里八村的青年提前一天就排起长龙。中企派遣管理人员向当地工人传授技术,并把业务骨干送到中国培训,深受埃方欢迎。美国研究中非关系专家、《龙的礼物》一书作者布罗蒂加姆称赞中国在非洲开办的工业园区是非洲工业化的“孵化器”和“催化剂”。

  日前在中国举办的“南非年”活动启动仪式上,南非政府特别代表马吉拉致辞时说,非洲有句谚语,“若要走快,一人独行;若要走远,结伴同行”。非洲愿与中国结伴而行,定将走得既快又远。这其实是中非合作的现实写照和双方正在实现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