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家:对人民币国际化应持冷静态度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4-07-25 00:00:00

  李扬:人民币尚不具备管理风险的能力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应该是一国货币在外汇交易市场中的份额,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人民币尚不能进行风险管理,缺乏管理风险的工具、机制、手段,一旦危机来临,只有坐等风险冲击,最后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李扬认为,应“慎言”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艰难程度、可能会延续的时间长度都应当保持科学、冷静的态度。“现在,有些问题都作为一个想当然的前提,还没有非常好地阐述过就去推进。这样的话,将来可能会出问题。比如,首先要说清楚,我们为什么要把人民币变成国际货币?要不要国际化?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如果真正实现国际化了,又会遇到什么新的冲击等等。”李扬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影响会是多方面的,中国不光会获得好处,还要面临很多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金融发展、货币政策的理念、规则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所以,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和全面的认识。

  针对当前有人对人民币国际化非常乐观的论调,李扬表示,人民币能否实现国际化一方面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要看国际社会的接受程度。他以美元国际化的经验来说明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漫长经历,“美国在19世纪末实体经济超过英国,而美元取代英镑的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成为国际货币,期间经过了50年的时间。这告诉我们,货币国际化可能经过十年,都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对人民币国际化,更多要冷静、客观的看待,千万不要把它搞成一个政绩工程,也不要搞成中国对谁的挑战,这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本意。

  李扬进一步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过去几年发展很快。但是,在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重要的指标外汇交易中,人民币的比重虽然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并没有所谓国际化的指数变化那么大。“一国货币在外汇交易市场中的份额以及它的深度,是衡量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非常重要的指标。国际清算银行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交易在全球市场所占比重在过去三年中增长一倍,达到2.2%,除以2就是1.1%,这是双边统计的,所以我们这个指标不算高。”

  李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前人民币尚不能进行风险管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国货币作为风险管理的功能大大加强。这个功能主要是在外汇交易市场上实现的。现在一种货币首要功能是能够管理风险,然后才是计价、交易、清算等其他功能。美元为什么在危机后由弱变强?因为它不只具备储备、交易的功能,而且美元定值的金融市场提供了足够的管理风险的市场、工具、机制,要对冲一个什么东西可以直接用美元这个产品。”

  至于为何人民币不能作为风险管理的货币,李扬认为,因为人民币定值的市场没有提供足够的进行风险管理的工具、机制、手段等,一旦危机来临,只有坐等风险冲击,完全没有可能去管理风险,所以它会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这两年外汇储备增长的比较快,那都是中国人自己在搞。中国企业在国外贷款、借款,借人民币,为什么?因为国内不好借钱,价格太贵,太难。所以,这个因素必须高度警惕,不能盲目乐观。”

  针对当前离岸市场的发展,李扬谈到,所谓离岸市场发展,无非是因为外面有对本币的一种强烈需求。如果没有这种强烈需求,人为去规划、布局、给好处,像一些地方,发展离岸市场要中央政府批,批了以后,还要回流,什么风险都不愿意承担,这个要他干什么?这种离岸市场是应当考虑的。

  李扬还说,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主要条件是长期逆差,不逆差美元出不去,它已经是主流货币,我们现在是要争取成为主流货币,怎么争取呢?“怎么吸引别人拿人民币呢,是因为你强大,肯定不是因为你弱,你弱了以后别人避之唯恐不及,所以你争取成为主流货币和已经成为主流货币这是两个节点。前一阶段是顺差,别人求着你,我要拿你的货币买你的东西。现在中国只对美国、香港保持大的顺差,对其他的经济体基本都是逆差。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的需求就很难形成,特别是难以大规模地形成,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这是整个贸易格局、贸易竞争力的问题。如果这个判断成立,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改革贸易格局,改变发展战略。”

  李扬最后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大议题,要想使得这件事情对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有积极作用,一些基本问题还需要再深入的研究和梳理,不要搞得心情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