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洋快餐”的调查仍在继续,由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大量供应过期变质肉类原料引发的事件仍在升温,有分析人士猜测,这是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环境趋于恶化的又一标志性事件。那么,此事件是否真的会影响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信心?如何处理好食品安全和吸引外资的关系?外资企业如何在食品安全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和分析人士表示,对食品安全严格监管,是中国和国际上的共识。中国相关部门对上海福喜产品供应链进行调查,并非单独针对外资企业,不仅不会影响投资环境,反而是营造法制化投资环境的一个具体表现。
并非针对外资企业
食品安全一直是国内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近日这一事件发生在洋快餐身上,涉及洋快餐企业规模之大历史罕见,国家有关部门依法对此展开相关调查。
根据现有消息,事件的起因是上海福喜将过期变质肉类原料大量供向下游快餐连锁店,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皆在其列。
7月20日,媒体披露了这一信息,上海市食药监部门连夜行动查封上海福喜;次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要求各地立即彻查上海福喜问题食品;22日,上海市食药监局表示,初步调查表明,上海福喜涉嫌有组织实施违法生产经营食品行为,并查实了5批次问题产品,涉及麦乐鸡、迷你小牛排、烟熏风味肉饼、猪肉饼,共5108箱。“对洋快餐进行的调查,并不是针对外资企业,也无关投资环境。”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副主任郝红梅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郝红梅表示,中国的投资环境的确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最终在朝着有利于投资和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目标推进:一方面,企业的经营成本在上涨,环保等标准要求在提升,肯定也给外资企业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中国通过扩大开放和改革,释放了制度红利,扩大了外资准入的领域,标准化和规范化经营环境的打造,也给外资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一位与外资企业联系紧密的行业人士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上下游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无论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违反法律都得受到追究,不能因此上纲上线到外商投资环境,也不会影响到外商企业的投资环境。
外企不可放松食品安全要求
“企业应当以此为警示,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郝红梅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有关部门仍需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同时“洋快餐”也不能放松对自身的要求。
的确,近些年来,中国和国际上都在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不管是“洋快餐”还是本土快餐企业,都不能放松对食品安全紧绷的弦。5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其中重点提到要建立最严格的监管处罚制度,并且要发挥消费者、行业协会、媒体等的监督作用,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在国际上,7月14日~18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2014年度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多项全球食品安全新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福喜一事被曝光后,也引起了美国舆论的关注,美国民众要求美国政府介入调查福喜在美国本地的作为。而且,受此影响,肯德基母公司和麦当劳的股价出现下跌。
据接近涉事企业的行业人士透露,这主要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问题,需要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反思和改进。“洋快餐”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非第一次,据媒体统计,近5年来,在华“洋快餐”已经被曝出17起食品安全事件,其中有6起问题是出在供应商身上,管理漏洞凸显。就此次事件而言,上海福喜母公司OSI集团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及蔬菜加工集团,居然也发生此类事件,令人大跌眼镜。
郝红梅表示,在管理上,跨国公司不论在发达国家投资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都应当遵守当地法律等相关规定。同时,健全和严格遵守全球安全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高标准,而非抱存侥幸心理,留下隐患,甚至走向堕落。“尤其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吸纳了很多本土员工,更应当注重内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