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为何在华频陷“质量门”

来源:国际商报
2014-07-24 11:37:00

  美国福喜集团在中国的一家工厂使用过期原料的丑闻正在波及其合作伙伴,美国东部时间7月21日,百胜集团和麦当劳股价双双遭遇重挫。

  无数的案例证明,食品安全链上无小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给上下游带来很大的震荡。

  近年来众多重量级的“洋品牌”丑闻频出,前赴后继地陷入“质量门”,已成为中国市场景观。为什么“洋品牌”一进入中国市场就会放下“高大上”的标准和要求,值得人们反思。

  2013年3月,瑞士玺乐集团旗下美素丽儿品牌被曝光,其苏州工厂通过擦除原有标识、重新喷码、私印外包装盒等方式,将国外奶粉批号篡改后贴牌销售,并用来路不明的进口奶粉和过期奶粉非法生产婴幼儿奶粉。目前该品牌已基本从市场上消失。

  2011年9月,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集团沃尔玛在重庆因假冒“绿色猪肉”事件被处罚整顿。据重庆市工商局通报,2006年~2011年,沃尔玛在当地的门店就因销售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虚假宣传等行为,被工商部门处罚过21次。今年5月,沃尔玛在杭州的一家门店又因涂改商品生产日期被处罚。

  一些登陆中国的国际品牌,对产品质量缺乏责任意识。ZARA、范思哲、路易威登、巴宝莉、阿玛尼、香奈儿、迪奥等国际大牌都曾在中国抽检质量不合格。许多知名服装品牌甚至没有在中国设立统一的售后服务电话,提供售后服务和退换货的规定也很苛刻。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春泉认为,中国现行法律法规设定的违法成本低,是国际品牌屡次“犯险”的主因。而在欧盟,触犯反垄断法规的公司最高将被处以相当于违规年营业收入10%的罚款。2011年4月,日化巨头联合利华和宝洁公司因操纵洗衣粉价格遭欧盟反垄断机构处以近3.2亿欧元罚款。

  相比之下,一些“洋品牌”在中国即使出了质量问题或欺诈案件,罚单往往只有几十万元,根本感觉不到“痛”。堪称国内处罚“大单”的沃尔玛连锁店销售假“绿色猪肉”案,最终罚款也只有269万元。

  专家认为,一些国际大牌到了中国之后对自己的商誉不够重视,与整体的商业环境也有关系。一方面是消费者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心理,另一方面我国相关法律也仍有健全和从严的空间。

  上海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专家组成员沈建华说,在国外如果发现类似事件,企业会彻底完蛋,永无再生之日,不仅被罚得倾家荡产,也会遭到合作伙伴的抛弃。而在中国,企业违规后可能“借尸还魂”,重新注册一个公司,“制度上亟须补好缺口,避免企业违规卷土重来。”沈建华说。

  (摘编自7月22日新华社电稿)

  为食品安全刮骨疗毒

  上海福喜食品安全丑闻,再次击中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脆弱信心,不仅小作坊食品令人生疑,就是国际大型快餐连锁巨头也不值得信任。

  这是令人震惊的丑闻,但沉溺于转基因、地沟油争论中的消费者可能已经麻木,太多的丑闻让人透不过气。现在重要的是,需要开两扇信息公开与法律保障之窗,让消费者重建基本信心。

  食品企业造假手段隐蔽,制作两本账,日常监管难以发现。不仅如此,由于上海福喜的母公司福喜集团为国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拥有严格的标准以及员工培训计划,为国际快餐连锁巨头供货。福喜集团的大规模投资、先进的生产与管理受到地方政府与农业企业的欢迎,与美国治理食品安全手段一样,食品安全丑闻需要众多“扒粪者”,这将使监管成本降到最低。各地欢迎福喜集团投资,相信这些公司的信用,加上监管成本高,使得这些企业纵横于江湖,如入无人之境。

  国际大型企业入乡随俗,学会了中国式的“开开门、过过场、拍拍手”应对检查之道后,在严格管理的外表下,开始修改原料保质期,建立两个账本,质监部门未必能第一时间发现,上海福喜一度还打上了安全的标志。

  此前的法律站在生产者的立场,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为要义,消费者权益受到漠视。现在中国多数行业从紧缺转向过剩,匮乏的是核心技术、企业信用、服务管理模块等,立法与执法必须更加均衡,才能重建信用市场。

  企业丑闻必须付出成本,丑闻与代价相对称,更大的丑闻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中国是快餐业的基础市场,这些企业不可能不重视这一市场,中国需要提醒所有的食品企业,质量与管理方面的堕落将付出惨重代价。

  上海福喜年销售额达到7亿元,如果证据证明其违法经营达一年以上,则处罚可达70亿元以上,这对上海福喜是毁灭性打击,靠原材料低成本与员工低薪所获得的可怜利润将毁于一旦。目前各地公安与食监部门的介入、封存,已对公司造成严重影响。企业违法的唯一原因,是违法成本过低。

  与股市一样,在食品领域,消费者的民事赔偿机制极不健全,受到损害的消费者无法获得快速而公道的赔偿。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向相关餐饮企业主张500元的赔偿,如果是个体案例,消费者无法获得充足证据,可能连500元都得不到。

  英国《食品安全法》十分严厉,一般违法行为根据具体情节处以5000英镑罚款或3个月以内监禁。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食品或提供食品致人健康受损的,情节和后果十分严重的,当局会对违法者处以无上限罚款或2年监禁。2006年,英国一家餐馆因为一位顾客就餐后出现过敏等不适症状而被罚45万英镑,最终因无力负担巨额罚金而宣布倒闭。

  发生丑闻的企业受到严惩,诚信企业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食品安全并不仅局限于下游餐饮企业、中游供货商,还包括上游链条,养殖者滥用抗生素,土壤退化,一些监管者本身贪渎,中国食品安全需要刮骨疗毒。

  无论中世纪的英国、上世纪初的美国,食品安全是艰难努力获得的成果,靠信息公开、行政监管,以及法律为无辜者伸张正义,企业不敢为所欲为,诚信是市场秩序逼出来的。

  (摘编自7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

  洋快餐“沦陷”,需要全链条追责

  东方卫视记者卧底两个多月发现,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国际知名快餐连锁店的肉类供应商,美资企业、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使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的行为。7月20日晚间,上海市食药监部门表示,已经连夜行动查封该企业,并要求上海所有肯德基、麦当劳问题产品全部下架。

  用冷冻臭肉制作“小牛排”,用过期鸡肉、鸡皮捣碎制成“美味”麦乐鸡……如果没有卧底记者的镜头呈现,公众或将很难相信,一些洋快餐店居然常年以过期原料回馈中国消费者的忠诚和信赖。

  事发后,麦当劳在回应中依然振振有词,声称“一直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与安全的食品”;而肯德基所属的百胜集团则表示,上海的肯德基餐厅没有使用福喜原料。这样的表态显然缺乏应有的诚意,难以弥合其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

  这已经不是洋快餐第一次发生质量问题了。而每一次危机爆发,似乎总是遵循着一个习惯性的套路,下架、停供、致歉、调查,然后,过不了多久,过期肉就会被再次端上百姓的餐桌。公众很难看到这些洋快餐所言的“责任”体现在哪里,企业内部看似严格的流程设计、质量控制体系,并没能真正阻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洋快餐频频沦陷,不仅触及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也击碎了所谓的高品质神话。对此,洋快餐不能总把责任推给供货方,如果不重新打造更安全的原料供货体系,迟早会遭到消费者的抛弃。

  同时,这一事件也再次拷问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虽然修改产品生产数据已成“公开的秘密”,公司内部邮件对此均有非常细致的记录,员工也习以为常,但监管部门却毫不知情。不仅如此,上海福喜食品公司今年还被评为“嘉定新城(马路镇)食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A级)”,这样巨大的反差,无疑是个黑色幽默。

  企业无视相关法律法规,使用过期食品,固然有利益驱动的因素,而监管的涣散、乏力乃至沉睡,则加剧了企业公然造假的作为。一旦监管制度沦为关猫的牛栏,甚至猫鼠沆瀣一气,不仅会耗费巨大的行政资源,也不可能真正捍卫社会的公共利益。

  发生这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但要查肇事者,也要全面梳理监管者的责任。比如,监管部门到底属于被动的被蒙骗欺瞒,还是“选择性失明”?号称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体系、严密的供货检验程序为何统统失灵?而食安法规定的日常监管又是怎样落实的?

  记者一次卧底,就揭出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对当下的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监管人员都能发挥记者潜伏和求真的精神,洋快餐乃至普泛的食品安全状况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可见,目下的当务之急是,既要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参与监督,并通过严厉的惩处、问责使得企业不敢、不能再犯,更要改变基层监管懒散、敷衍的工作状态,杜绝执法不严、形式主义乃至监管失守的情形。即如福喜公司员工所言,监管部门检查的时候,“就像皇帝下去微服私访,先打好招呼,老百姓排队,欢迎欢迎”,为什么就不能“偷着下去”履行职责呢?

  (摘编自7月22日新京报)

  福喜“变质肉”绳子上有多少“蚂蚱”

  东方卫视记者卧底两个月发现,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国际知名快餐的肉类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通过“过期食品回锅重做”“更改保质期标印”等手段,大量加工过期劣质肉类,再将生产出来的鸡块、牛排、汉堡肉等销售给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

  据说,事件曝光后,监管部门已连夜查封了福喜公司,要求上海所有肯德基、麦当劳问题产品全部下架。在笔者看来,监管部门应将该起食品安全事故作为标志性案例处理。因为,福喜不是小作坊,是一家美国独资企业,隶属于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及蔬菜加工集团,越是知名,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就越大。何况,福喜在中国已向麦当劳供货22年。

  处罚福喜,亦不能放过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们。餐饮企业是守护公众就餐安全的重要一环,规范程序,把紧进货渠道,是每家餐饮企业必尽的职责与义务。从福喜长期使用变质肉来看,要么表明洋快餐与供应商是一伙的;要么证明洋快餐本身对进货渠道把关不严,才让供货商有机可乘。

  据报道,麦当劳在全球与供应商都是“握手关系”,不签订合同,质量和诚信是双方相互依存的永久契约,一旦供应商质量不能达标,合作就要解除。福喜在中国已向麦当劳供货22年,可见其合作关系之深厚。这也解释了麦当劳近年食品问题不断、深陷信任危机的缘由——可能与洋供货商沆瀣一气,同赚昧心钱。

  最值得反思的是,为何曝光福喜的仍是记者?为何同一家公司,在本国就遵纪守法,到中国就胡作非为?为何过期鸡肉原料“被优先安排在中国使用”?看来,没有强力的监督机构,再好的豆腐也会变臭。确实,监管有作为,商家才会有担当。

  颇为讽刺的是,就在今年,福喜公司还被上海嘉定区评为“嘉定新城(马路镇)食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A级)”。“食品安全先进单位”竟然制造出有害食品,可见,在福喜的“变质过期肉”事件上,监管部门也是一个利益啃噬者。“食品安全先进单位”是如何评上的?背后的猫腻需要查清,其中的失责失察者也需要处理。这种制度性的失守,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权益,还有政府公信。

  (摘编自7月23日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