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葛鹏】7月25日,由俄罗斯新闻社举办的“中俄北极科考与开发合作前景”北京——莫斯科视频连线座谈会在北京和莫斯科同步举行,中俄两国专家就中俄北极科考与开发的合作现状与前景等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并回答中俄媒体记者提问。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11日从上海起程,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有包括来自俄罗斯的外国科学家。
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科研处处长王勇首先介绍了中国开展北极考察的过程,他表示,中国第一次开始北极科考是在1999年,远晚于中国开展南极考察,因为在冷战时期,非北极圈国家是无法去往北极考察的。中国开展北极考察是为了解北极气候正在发生的快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因为中国冬季的寒潮、春季的沙尘暴以及夏季降雨的区域变化都和北极气候变化直接相关。
同时,王勇认为,在北极考察过程中开拓北极航道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能节省大量资本和时间,也有利于航道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2012年雪龙号在访问冰岛时首次通过东北航道去往大西洋一侧进行科考,随后中国一艘商船也完成了北极航行。不过,雪龙船需要南极、北极两边跑,能够去北极的次数有限,六次北极考察基本都是在加拿大一侧开展,但对中国气候影响更多的是在俄罗斯北部地区,所以中国希望能够和俄罗斯开展更多的合作。王勇透露,中国将在北极地区建立新的科考站是确定无疑的。
王勇表示,北极气候恶劣,任何对油气资源的开采必将影响到环境,在目前其他资源还未枯竭、技术还未达到确保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北极资源并不是亟需开发的资源。
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石学法表示,中方和俄方合作有一个有利条件,因为研究北极气候变化离不开对北极南部海洋的温度差研究,而中国科学家对东海、南海都有较深的研究,现在中俄有个“亚洲大陆边缘”计划,从俄罗斯北部延伸到白令海、日本海,到黄渤海、南海,南北海洋对比起来研究会有更多突破。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学室主任何剑锋表示,北极气候变化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这也是为什么要对北极有更深的了解。中国对北极考察相对于俄美来说还很薄弱,所以需要加强合作。
来自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大学地理系副主任谢尔盖 杜勃罗留波夫与俄罗斯地理协会成员弗拉基斯拉夫 科里亚金也表示,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了各国的注意,也对海运等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北极气候条件非常复杂、情况难以预测,因此中俄合作将有很大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