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铭记历史,知古鉴今,“殇思 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7月24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隆重举行。
新华网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 郝斐然) 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日。为铭记历史,知古鉴今,“殇思 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7月24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隆重举行。来自党政军及海内外的学术名家,以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背景,审视并探讨了甲午战争对当今中国的警示意义。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金华,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慎明,新华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彭树杰,武警部队原司令员、中将巴忠倓,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将糜振玉,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武寅等来自党政军学界的120多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彭树杰在致辞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120年前的那个甲午年,我们不是要沉湎于历史苦难,也不是要陷于历史泥淖,而是要洞察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把握历史大势,从而解决新的历史课题,推动历史前进。”
与会领导和嘉宾对深入反思甲午战争的重要现实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李慎明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现在的有利条件很多,但仍要居安思危,国家至上,自立自强。
巴忠倓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糜振玉也表示:“要建设海洋强国,首先是要在思想观念上高度关注海洋,增强海洋意识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海权观。”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先后发言,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展开研讨,反思甲午教训,总结历史经验,警示当今现实。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王泰平大使发言说:“应该让日本为政者明白,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坚定不移的,但不会为了息事宁人而牺牲国家主权、安全利益和民族尊严,不会吞下外部势力恶意挑衅造成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