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14年7月23日,法国巴黎,民众在街头游行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
当地时间2014年7月4日,约旦河西岸Kfar Qaddu,巴勒斯坦抗议者与以色列警方发生冲突。据了解,7月2日,年龄仅为16岁的巴勒斯坦花样少年柯戴尔(Mohammed Abu Khudair)被诱拐,之后被发现遇害,怀疑是以色列报复性蓄意谋杀。 以色列警方正在调查中。
中新网7月24日电 巴以再次冲突,举世关注。香港《大公报》24日文章《巴以关系再现历史怪圈》表示,巴以关系依据自身规律运转,不断触发地区动荡。相比美国、欧盟等中东地区传统势力,中国包容的东方智慧和灵活的务实态度,或可为解决巴以问题提供新思路。
文章摘编如下:
冲突与和谈“如影随行”
本轮巴以冲突表面源于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绑架并杀害三名犹太少年,实则由于和谈的再度失败。去年7月,中断3年多的巴以和谈在美国力促下重新启动。美国国务卿克里多次往返穿梭,但由于双方在边界、安全、耶路撒冷、难民和犹太定居点等问题上的分歧,和谈于今年4月再度停滞。
受挫后的阿巴斯转身寻求民族和解,邀请独占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组建联合政府;以色列则以“不与恐怖分子谈判”为由退出和谈,并先后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展开“兄弟的守护者”和“护刃行动”,打击“哈马斯”等武装组织。
巴以对抗,以色列是绝对强者,巴勒斯坦在战场上失去的东西,谈判桌上照样拿不回。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以色列“不愿”让步,顶多是把多占的东西退回来一点;巴勒斯坦则是“不能”让步,自身软弱使它无力负担和平,任何小于预期的最终协议均难对内满足极端势力、对外向广大的阿拉伯兄弟交代。对于“两国方案”,以色列关心的是在保持“犹太”国家属性的同时,不断弱化巴勒斯坦的国家职能。
谈判处于僵局,强大而持久的外力成为必须,只有具有威慑力的主导方真正介入和参与解决,才有可能取得突破,任何试图将双方“捏”到一起的努力都是徒劳。不能否认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其国务卿克里解决巴以问题的意愿,但他们从一开始就犯了两个策略性错误:一是矫正“过度偏袒以色列”的政策,改变了以往“以色列为和谈设限”的游戏规则;二是奥巴马绕开犹太定居点扩建问题,集中讨论“边界与安全”,和谈注定没有进展。
冲突有时成为一种“需要”
以色列于7月8日发起“护刃行动”,17日转入对加沙地带的地面进攻阶段。埃及曾于14日提出停火倡议,以色列准备接受,但遭“哈马斯”拒绝。目前,“护刃行动”已造成6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3000多人受伤,以色列也有28名士兵和两名平民丧生,规模超过2012年底的“防卫之柱”。尽管美国国务卿克里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均实地斡旋,但冲突仍在升级。
对于以色列来说,将“哈马斯”圈在加沙地带、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较大打击,成为规律。此轮冲突期间,加沙地带武装分子发射的火箭弹最远打到以色列境内100多公里,甚至派出无人机,表明其实力明显提升。只有通过地面进攻,以色列才能摧毁加沙地带的武器走私地道、最大限度地消灭反以组织的军事设施和人员。
对于巴勒斯坦来说,“法塔赫”与“哈马斯”虽已达成民族“和解”并组建联合政府,但权争尚未结束,两者在“巴解组织”改革、安全部队改组等关键问题上分歧严重。面对即将到来的总统和议会选举,借手清剿“哈马斯”,对阿巴斯来说未尝不可;“哈马斯”则通过高举“反以”大旗,再度成为巴勒斯坦的民族英雄。由于对打压“穆兄会”的塞西政府已不信任,“哈马斯”拒绝了埃及的停火倡议。
在西亚北非动荡背景下,地区国家对此轮巴以冲突的态度和立场出现分化。卡塔尔(“哈马斯”政治局总部所在地)和土耳其比较同情“哈马斯”,埃及和沙特则对“哈马斯”心怀不满(“哈马斯”是“穆兄会”分支,去年两国将“穆兄会”列为恐怖组织)。埃及倡议失败后,国际社会的调停明显乏力。
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几乎噤声,欧盟采取偏袒以色列的立场,要求“哈马斯”等解除武装,美国则因巴以冲突再起不得不暂缓应对“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问题,只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以色列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以及没有任何私利的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积极劝和促谈。
中国历来重视中东,致力于推动和平进程。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任后即提出解决巴以问题的四点主张,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相比美国、欧盟等中东地区传统势力,中国包容的东方智慧和灵活的务实态度,或可为解决巴以问题提供新思路。(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