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德黑兰7月23日电(记者杨定都)射灯打在一个瓷碗的背面,将“大明弘治年制”两排古体大字照得格外显眼。瓷碗两旁,硕大的青花瓷盘上勾勒着精美的花草图案。
不大的陈列厅内,摆满了大小数十件青花瓷珍品,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这里不是中国某家瓷器博物馆,而是伊朗北部阿尔达比勒市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伊斯兰教萨法维教团创始人谢赫萨菲·丁的陵园。
阿尔达比勒位于里海西南端,不论走水路还是沿里海南岸向西,这一带都是丝绸之路穿越伊朗前往地中海、欧洲地区的必经之地。上千件中国古瓷器在这里得以保存至今,昔日丝绸之路的繁华可见一斑。
谢赫萨菲·丁陵园里,当地导游法尔丁正在为一些学生讲解历史。他说:“这些都是来自中国的宝物,在我年轻的时候,家里摆放一件真正来自中国的瓷器,那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谢赫萨菲·丁陵园内原有包括400余件青花瓷在内的1162件古瓷器,伊朗政府将其中800余件转存位于德黑兰的国家博物馆,不对外展出。古籍记载,17世纪初,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国王将他私人收藏的瓷器捐献给谢赫萨菲·丁陵园,部分藏品是从两国数百年贸易往来中收藏的精品,也有一些是来自中国的馈赠。
法尔丁说:“中国把这么珍贵的礼物送给我们,说明从很早以前中国和伊朗就已经是朋友了。”
中伊两国的往来始于丝绸之路。《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始通丝绸之路。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派副使抵达安息(今日伊朗)。此后汉朝使臣抵达时,安息国王派两万骑兵到东部边界迎接,随后还派使节回访汉朝,敬献礼品。
伊朗历代都在丝绸之路上设立驿站哨所,保护商队免受侵扰,促进东西方贸易往来。如今,丝绸之路在伊朗家喻户晓,但由于历史变迁,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它的行进路线。人们公认它大致是一条横跨伊朗,与里海南岸相接的东西向路线。
德黑兰大学教授萨达克·齐巴卡拉姆说,有史以来,伊朗一直是连接东西方文化和贸易往来的桥梁,伊朗人不仅是丝绸之路的保护者,更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充当着东西方贸易的中间人。“丝绸之路不仅丰富了伊朗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也给他们带来了财富。没有丝绸之路,波斯商人就不会闻名世界。”
齐巴卡拉姆认为,因为经济受到制裁冲击,伊朗非常希望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经贸合作,帮助本国经济走出困境。
2008年,伊朗与中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签署意向书,决定共同投资数百亿美元,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这些国家间的运输成本,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新注入活力。
然而,伊朗对外贸易处处受到西方制裁掣肘:许多产品被列为禁运物品,无法贸易;航运保险业制裁使得对伊贸易运力有限,成本高昂;金融制裁使得资金难以进出伊朗,结算困难。此外,制裁还会引发汇率和政策的突然变化,增加市场风险和不稳定性。
“伊朗要成功融入丝绸之路,恐怕还得先跨越西方制裁这一道‘路障’,”齐巴卡拉姆说。